【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医学职称(正高)考试宝典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技术(正高)考前点睛模拟题(B5),更多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技术_正高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下列显示骨髓稀释的选项是
A.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低下或极度低下
B. 未见骨髓小粒及脂肪滴
C. 含有大量幼稚细胞,骨髓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与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的比值大于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与分叶核粒细胞的比值。
D. 镜下见到浆细胞,组织细胞等骨髓特有细胞
E. 涂片中以成熟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
2. [多选题]与凝血时间延长有关的因素有
A. 维生素K缺乏症
B. Ⅷ因子缺乏
C. Ⅺ因子缺乏
D. 因子Ⅸ
E. Ⅶ因子缺乏
3. [多选题]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有
A. 失血性贫血
B.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C.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D. 溶血性贫血
E. 骨髓病性贫血
4. [多选题]半衰期超过40小时的凝血因子包括( )。
A. Ⅴ
B. Ⅶ
C. Ⅷ
D. Ⅹ
E. Ⅺ
5. [多选题]贫血时,红细胞可出现下列哪些异常
A. Howell-Jolly小体
B. 卡波环
C. 棒状小体
D. 嗜碱性点彩
E. 核左移
6. [多选题]中性粒细胞增加见于
A. 大叶性肺炎
B. 脾破裂
C. 伤寒
D. 流脑
E. 百日咳
7. [多选题]下列支持真红细胞增多症的是
A. 红细胞容量增高
B. 血容量增高
C.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
D. 红细胞生成素增高
E. 血清铁增高
8. [多选题]骨髓中具有复制能力的粒细胞群体包括( )。
A. 原始粒细胞
B. 中性早幼粒细胞
C. 中性中幼粒细胞
D. 中性晚幼粒细胞
E.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9. [多选题]血栓与止血检测的主要范围包括
A. 血管壁
B. 血小板
C. 凝血与抗凝
D. 纤溶系统
E. 血液流变
10. [多选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红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 红细胞膜内层呈疏水性
C. 红细胞膜为脂质双层结构
D. 红细胞膜具有对称性
E. 红细胞膜中间层呈疏水性
11. [多选题]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A. 浆细胞白血病――血片内可见大量浆细胞,一般超过20%
B. 多毛细胞白血病――白血病细胞ACP染色阳性,被左旋(L)酒石酸抑制(TRAP)
C. 幼淋巴细胞白血病――本病多数病例属T细胞型
D. 双系型混合细胞白血病――可大于或等于10%的恶性细胞,既有淋巴细胞系,又有髓细胞系特性
E. 成人T细胞白血病――可检测到TcR-β基因重排
12. [多选题]正常人的血液在血管内不发生凝固的原因有
A. 血液流动快
B. 血管内膜光滑完整
C.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作用
D. 有抗凝血物质存在
E. 以上都不对
13. [多选题]慢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为
A. 可有感染或出血
B. 中位生存期20个月
C. 脾大常见
D. 约30%转变为AML
E. 以贫血为主
14. [多选题]1982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制订了NHL国际工作分型(1WF),其中属于高度恶性程度的是
A. J
B. G
C. Ⅰ
D. H
E. B
15. [多选题]关于脾功能亢进正确的是
A. 外周血必须有全血细胞减少
B. 骨髓增生低下
C. 脾切除后外周血象接近或恢复正常
D. 脾可以不大
E. 多数为继发性
16. [多选题]多毛细胞白血病骨髓中存在的多毛细胞特点为
A. 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不被酒石酸抑制
B. 突出的特点是边缘不整齐
C. 超微结构可见胞质中有特异性包涵体核糖体板层复合物
D. 多数病例表现为一致和独特的T细胞表型
E. 直径10μm~20μm,与大淋巴细胞相似
17. [多选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的特点有
A. NAP积分明显减低甚至为0
B. 白细胞显著增高,以中性中幼粒及以下阶段为主,并有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C.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细胞分类类同于血象
D. 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易见,有时可见与海蓝细胞相似的吞噬细胞
E. Ph染色体是本病的特征性异常染色体,本病均可检出
18. [多选题]在血液缓冲系统中
A. 血浆中以碳酸氢盐缓冲系统最重要
B. 红细胞中以血红蛋白及其钾盐缓冲系统最重要
C. 血浆中以蛋白缓冲系统最重要
D. 血浆中以磷酸氢盐缓冲系统最重要
E. 红细胞中以碳酸氢钾/碳酸缓冲系统最重要
19. [多选题]影响铁吸收的因素有
A. 体内铁的贮存量减少时,吸收量增加
B. 胃肠道分泌的内因子
C. 药物的影响
D. 食物组成
E. 肠道寄生虫病
20. [多选题]下列关于粒红比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粒红比值正常肯定是正常骨髓
B. 有核细胞增生亢进,粒红比值增大多由于粒细胞增高所致
C. 有核细胞增生低下,粒红比值增大,则多为红系减少。
D. 粒红比值增高是由于粒、红两系平行增高所致
E. 粒红比值减低是由于粒、红两系平行减低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