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卫生初级职称考试宝典病理学技术(师)初级专业备考模拟试题(W9),更多病理学技术(师)初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初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1. [单选题]非典型增生是指
A. 恶性肿瘤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形态
B. 良性上皮肿瘤恶变时的一种过渡
C. 黏膜上皮因异常增生而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有的可发展为癌
D. 黏膜上皮增生时转化成其他类型的组织
E. 上皮组织在增生修复过程中出现形态的改变现象
2. [单选题]杂交时所需的材料中不包括
A. 切片组织
B. 杂交液
C. 盖玻片
D. 湿盒
E. 显色液
3. [单选题]可引起免疫酶组织化学染色假阳性的是
A. 组织内待检抗原过多
B. 内源性过氧化物酶丰富
C. 洗液用TBS缓冲液
D. 抗体浓度过低
E. 抗体特异性高
4. [单选题]胃癌转移至肝,应为
A. 胃癌淋巴转移
B. 胃转移性肝癌
C. 胃肝癌转移
D. 肝转移性胃癌
E. 肝转移癌
5. [单选题]下述各项与液化性坏死无关的是
A. 脑组织坏死
B. 肾梗死
C. 化脓菌感染
D. 急性胰腺炎引起的脂肪坏死
E. 乳房的外伤性脂肪坏死
6. [单选题]诊断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应选
A. CK
B. Vimentin
C. LCA
D. CgA
E. CD68
7. [单选题]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可发生肠上皮化生
B. 可引起胃酸增高
C. 可合并胃溃疡
D. 可引起胃泌素增高
E. 可引起恶性贫血
8. [单选题]关于启动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开始被翻译的DNA序列
B. 开始转录生成mRNA的DNA序列
C. 开始结合RNA聚合酶的DNA序列
D. 阻遏蛋白结合的DNA序列
E. 产生阻遏物的基因
9. [单选题]配制伊红染液时加入少量冰醋酸是作为
A. 媒染剂
B. 分化剂
C. 氧化剂
D. 蓝化
E. 促染剂
10. [单选题]不符合透射电镜取材要求的是
A. 动作迅速
B. 取材的组织体积要大,以便观察
C. 机械损伤小
D. 最好在低温(0~4℃)下进行
E. 及时固定
11. [单选题]下列有关肾穿刺免疫荧光制片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光镜观察无论有无肾小球,均需染色
B. 光镜观察有无肾小球,如无肾小球不需染色
C. 光镜观察有无肾小球,如有肾小球,则视所备抗体的种类制备切片
D. 如肾穿刺标本暂时不能切片,应将标本放置在-70℃冰箱内保存
E. 最好使用恒冷切片机
12. [单选题]有关组织固定的情况,下面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及时充分固定,可防止组织自溶
B. 及时充分固定,可防止组织腐败
C. 对于不同的组织均可选用甲醛常温固定方法,不影响其以后的标本制作和染色
D. 固定使细胞内的一些蛋白等凝固位于细胞内的原有部位,有利于其后的确切定位
E. 固定可保持细胞内特殊的成分与生活状态相似
13. [单选题]适用于物体表面和空气灭菌的方法是
A. 干热灭菌法
B. 湿热灭菌法
C. 紫外线灭菌法
D. 电离辐射灭菌法
E. 超声波杀菌法
14. [单选题]计算机病案管理系统离不开疾病编码,应使用的编码方式是
A. 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医院的编码
B. 我们自己设计的编码
C. 计算机自动编码
D. 国际疾病肿瘤编码(ICD9)
E. WHO编码
15. [单选题]尸体剖检时,测量两侧膈肌高度的正确方法是
A. 取出腹腔脏器后测量
B. 取出胸腔脏器后测量
C. 腹腔和胸腔脏器均取出后测量
D. 腹腔和胸腔脏器均未取出时测量
E. 取出盆腔脏器后测量
16. [单选题]常用的病理解剖器械很多,如条件不允许常规备用的解剖器械可以不包括
A. 天平用于称量脏器和新生儿体重
B. 能称量成人尸体的大秤(50~100kg)
C. 开颅和取骨髓需用头颅固定器、锯、铁锤和骨凿等
D. 刀类有解剖刀、截肢刀、肋骨刀和脑刀,用于切割皮肤、肋骨和脑等
E. 刻度量杯称量体腔液体
17. [单选题]有关荧光镜检术的描述,下列不正确的是
A. 激发光长时间的照射,会发生荧光的衰减和淬灭现象
B. 作油镜观察时,应用“无荧光油”
C. 观察荧光应在较暗的室内进行
D. 电源应安装稳压器
E. 电压不稳对汞灯的寿命没有影响
18. [单选题]关于三羧酸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三羧酸循环是产生ATP的基础
B. 三羧酸循环是需氧的代谢过程
C. 三羧酸循环是不能逆行的
D. 三羧酸循环是物质代谢的枢纽
E. 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可以循环使用而不需要补充
19. [单选题]以下哪项为相对危险区
A. 易燃易爆物品储藏室
B. 巨检和取材室
C. 标本放置室
D. 冷冻切片室
E. 常规制片室(切片、染色、封片)
20. [单选题]关于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判断传染病流行是单株还是多株感染
B. 有助于识别可能的传播宿主及途径
C. 识别高毒株,追踪难以培养的传染因子
D. 鉴定新的微生物
E. 查找传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