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卫生中级考试宝典2024外科护理学卫生专业技术中级精选考试试题(@4),更多外科护理主管护师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1. [单选题]有关孕激素的作用,正确的是
A. 促进子宫发育
B. 促使乳腺管增生
C. 使宫颈粘液变稀薄
D. 促进阴道上皮增生角化
E. 促进乳腺腺泡发育
2. [单选题]护士长每周对病房急救物品完好情况进行检查,这种质量控制手段属于
A. 基础质量控制
B. 环节质量控制
C. 过程质量控制
D. 结果质量控制
E. 终末质量控制
3. [单选题]除下列哪项外都是护士必须具备的素质
A. 反应敏捷
B. 关怀体贴
C. 勇于实践
D. 情绪始终愉快
E. 遇烦心事要忍耐
4. [单选题]属于前馈控制的是
A. 急救物品完好率
B. 压疮发生率
C. 护理差错事故发生次数
D. 查对医嘱及时纠正
E. 基础护理合格率
5. [单选题]急性绞窄性肠梗阻
A. 呕吐物无胆汁
B. 呕吐物有多量胆汁
C. 呕吐物为粪臭样
D. 呕吐物为血性
E. 呕吐物呈溢出性
6. [单选题]护理诊断指出护理方向,有利于
A. 收集客观资料
B. 实施护理措施
C. 制订护理措施
D. 进行护理评估
E. 修改护理计划
7. [单选题]CVP高,BP正常反应提示
A. 血容量严重不足
B. 血容量轻度不足
C. 容量血管过度收缩
D. 心输出量低
E. 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相对过多
8. [单选题]产后出血的概念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量超过
A. 300ml
B. 400ml
C. 500ml
D. 600ml
E. 700ml
9. [单选题]二尖瓣狭窄所致的常见心律失常是
A. 窦性心动过缓
B. 窦性心动过速
C. 房颤
D. 室颤
E. 阵发性心动过速
10. [单选题]以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基础,以现代化护理观为指南,对人实施生理、心理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护理,从而使人达到最佳健康状况的是
A. 个案护理
B. 功能制护理
C. 小组护理
D. 责任制护理
E. 整体护理
11. [单选题]健康促进有多个领域,其中“发动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增进自我帮助和社会支持,提高解决健康问题的能力”属于健康促进的哪个领域
A. 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B. 创造支持环境
C. 加强社区行动
D. 发展个人技能
E. 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12. [单选题]代谢性酸中毒患者的典型呼吸表现是
A. 呼吸深快
B. 呼吸浅慢
C. 呼吸不规则
D. 吸气性呼吸困难
E. 呼气性呼吸困难
13. [单选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需住院治疗,住院处护运人员首先应
A. 办理入院手续,卫生处置
B. 进行护理诊断
C. 介绍医院规章制度.
D. 氧气吸入,立即用平车送患者入病区
E. 留尿便标本进行检验
14. [单选题]医院感染间接传播最主要的方式是通过
A. 医疗设备
B. 医务人员的手
C. 患者间的接触
D. 患者的排泄、分泌物
E. 一次性物品
15. [单选题]肠外营养病人的葡萄糖输注速最多不超过每分钟
A. 2mg/kg
B. 3mg/kg
C. 4mg/kg
D. 5mg/kg
E. 6mg/kg
16. [单选题]手术器械属于 解析:医用物品的危险性分三类:高度危险性物品、中度危险性物品和低度危险性物品。高度危险性物品是指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中度危险性物品是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低度危险性物品是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墙面、地面;痰盂(杯)和便器等。
A. 超高度危险性物品
B. 高度危险性物品
C. 中度危险性物品
D. 低度危险性物品
E. 非危险性物品
17. [单选题]患者,男性,60岁。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现需判断患者气流受限情况,应采取的检查是
A. 痰培养
B. X线检查
C. 血细胞计数
D. 肺功能检查
E. 动脉血气分析
18. [单选题]引发内源性感染的因素不包括
A. 病人抵抗力下降
B. 病人的正常防疫机制遭破坏
C. 抗生素应用导致菌群失调
D. 菌群移位(易位)
E. 应用潜入性器械
19. [单选题]潜伏期
A. 规律宫缩至宫口扩张3cm
B. 宫口扩张3~8cm
C. 宫口扩张3cm至10cm
D. 规律宫缩至宫口开全
E. 规律宫缩至宫口扩张8cm
20. [单选题]专科护士承担指导者角色的目的是
A. 与其他科室人员共同完成护理工作
B. 改变小儿不良行为
C. 满足小儿心理需要
D. 便于和小儿及其家长沟通
E. 促进患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