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临床血液学检验正高高级职称考试历年试题(G0),更多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正高)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造血干细胞的特性有
A. 少数处于G0期或者静止期
B. 对称性有丝分裂
C. 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
D. 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
E. 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的2%以上
2. [多选题]EPO的造血作用主要包括
A. 刺激造血干细胞向红系方向发展
B. 促进幼红细胞分化成熟
C. 促进幼红细胞形成血红蛋白
D. 减少红系祖细胞凋亡的比例
E. 增强红细胞的寿命
3. [多选题]受检血浆的凝血酶时间延长,可被甲苯胺蓝纠正,表明
A. 凝血因子Ⅷ、Ⅸ、Ⅺ缺乏
B. 凝血因子Ⅱ、Ⅴ、Ⅶ缺乏
C. 有FDP或异常纤维蛋白原存在
D. 有肝素存在
E. 有类肝素物质存在
4. [多选题]抗血清的保存方法
A. 室温保存
B. 4℃保存
C. -20℃保存
D. 真空干燥
E. -40℃保存
5. [多选题]外周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可见于 ( )
A. 溶血性贫血患者
B. 出生1周以内的新生儿
C. ANLL(M6)患者
D. 骨髓纤维化
E. 再生障碍性贫血
6. [多选题]关于再障的诊断标准,下列正确的是 ( )
A. 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B. 可有肝脾肿大
C. 骨髓至少1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应做骨髓活检等检查)
D. 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
E. 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有效
7. [多选题]骨髓片特异酯酶(SE)染色阳性率高低与以下哪些因素有关( )。
A. 片中细胞种类越多误差就越大
B. 试剂存在着杂质的沉淀
C. 特异酯酶试剂失效导致阴性
D. 试剂质量等原因导致阳性颗粒出现在背景上和细胞上
E. SE对诊断粒细胞系统的特异性不高
8. [多选题]个别项目质控品失控与多数项目失控的差别是
A. 有无分析系统状态的改变
B. 可以基本确定分析仪工作状态
C. 是否质控物中的一种物质变性
D. 是否受到一类物质干扰
E. 是否有质控品变更
9. [多选题]下列哪些疾病Coombs试验可为阳性 ( )
A.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 淋巴瘤
C. 系统性红斑狼疮
D. 再生障碍性贫血
E. 多发性骨髓瘤
10. [多选题]对于溶血空斑形成试验,叙述正确的是
A. 反映B细胞产生抗体的功能
B. 直接法阳性所示的细胞为IgA生成细胞
C. 间接法借助羊红细胞表面抗原与抗体形成复合物以激活补体
D. SPA-SRBC溶血空斑试验检测产生IgG的细胞
E. 洗涤脾细胞所用的HanK液的pH值十分重要
11. [多选题]弥漫性肝病常发生出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Vit K常常很少或根本无纠正效果
B. 常有血小板质量或数量上的缺陷
C. ELT常缩短
D. Vit K依赖性凝血因子浓缩物治疗有效
E. FⅧ/C一般降低
12. [多选题]化学固定可分为 ( )
A. 固体法
B. 液体法
C. 冷冻法
D. 复合法
E. 蒸汽法
13. [多选题]以下属于分析前阶段的是( )。
A. 检验申请
B. 患者准备和识别
C. 原始样品采集
D. 标本运送和实验室内传递
E. 信息系统维护和升级
14. [多选题]出血时间延长,可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 )
A. 血友病A
B. 血管性血友病
C. 单纯性紫癜
D. 血小板无力症
E. XⅢ缺乏症
15. [多选题]血管间质细胞的功能 ( )
A. 收缩功能
B. 调节毛细血管生长
C. 促进平滑肌细胞分化
D. 促进成骨细胞分化
E. 促进淋巴细胞分化
16. [多选题]血小板计数常用的方法有
A. 免疫比浊法
B. 发光法
C. 显微镜计数法
D. 电阻法
E. 激光法
17. [多选题]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理生理特点
A. 血小板聚集
B. 病理性凝血酶生成
C. 纤维蛋白在微血管内沉积
D. 微血栓形成
E. 原发性纤溶亢进
18. [多选题]下列白血病中过氧化物酶染色呈阴性反应的是 ( )
A.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B.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D.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E.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19. [多选题]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
A. 患者外周血涂片出现较多碎裂红细胞(3%以上),可呈盔形、三角形、锯齿形等
B.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常可>50mg/L
C. 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
D. 骨髓红细胞系统增生明显活跃
E. 结合珠蛋白降低
20. [多选题]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主要是因为( )。
A. 血细胞成分的释放
B. 血液颜色造成光学影响
C. 细胞内成分对检测方法的影响
D. 红细胞碎片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E. 对形态学识别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