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副高卫生职称考试宝典临床药学医学副高职称历年考试真题汇总(G6),更多临床药学(副高)副主任药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历年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口服丙磺舒减少青霉素的排泄从而药效增强是因
A. 影响药物在肝脏的代谢
B. 影响体内的电解质平衡
C. 干扰药物从肾小管分泌
D. 改变药物从肾小管重吸收
E. 影响药物吸收
2. [多选题]属于补益剂的是( )
A. 炙甘草汤
B. 六味地黄汤
C. 一贯煎
D. 归脾汤
E. 牡蛎散
3. [单选题]使药物代谢增加、药效降低的药物相互作用是
A. 协同作用
B. 酶抑作用
C. 酶促作用
D. 敏感化现象
E. 拮抗作用
4. [单选题]如果漏斗图呈明显的不对称,说明
A. Meta分析的合并效应值没有统计学意义
B. Meta分析各个独立研究的同质性较差
C. Meta分析统计学检验效能不够
D. Meta分析可能存在偏倚
E. Meta分析的结果更为可靠
5. [单选题]糖尿病合并肾病者可首选
A. 胰岛素增敏剂
B. 磺酰脲类
C. 双胍类
D. α-糖苷酶抑制剂
E. 格列喹酮
6. [单选题]以下有关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A. 2000年版《中国药典》才将该方法录入
B. 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系内毒素含量小于0.015EU/ml(用于凝胶法)或0.005EU/ml(用于光度测定法)且对内毒素试验无干扰作用的灭菌注射用水。
C. 试验用的器皿等需经120℃干烤1小时
D. 新购入的鲎试剂已标明灵敏度的,可不经复核,直接应用;测试样品结果判断是将试管从恒温器中轻轻取出,缓缓转动90°以判断结果
E. 测得鲎试剂灵敏度(λc)在0.5~2.0λ时,不可以λ为该批鲎试剂的灵敏度
7. [多选题]内伤发热的特点为( )
A. 发热缓慢
B. 病程较长
C. 不恶寒或怯冷得衣则解
D. 发热时发时止或发有定时
E. 时伴有自汗或盗汗
8. [多选题]以基因为导向的个体化用药研究主要基于
A. 药物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
B. 药物直接作用靶位的基因多态性
C. 药物转运蛋白的基因多态性
D. 遗传多态性
E. 药物载体的多态性
9. [多选题]下列关于蛇咬伤中毒解救正确的是
A. 用绳索、手帕将伤口的近心端的5cm处捆住,防止毒素继续在体内扩散
B. 紧急时用嘴吮吸出毒汁,并立即吐出,将口漱净。急救者口腔溃疡的除外
C. 到达医院后,需首先用1:5000高锰酸钾液或3%过氧化氢冲洗伤口
D. 急救中用吗啡、氯丙嗪、巴比妥类等中枢抑制药和横纹肌抑制药箭毒
E. 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冲洗伤后,伤口上作多个"十"字小切口以便排毒
10. [单选题]泡腾片的崩解时限要求为
A. 5分钟
B. 3分钟
C. 45分钟
D. 60分钟
E. 120分钟
11. [多选题]过量服用可引起金鸡纳反应(头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的药物是
A. 奎宁
B. 普鲁卡因胺
C. 奎尼丁
D. 阿司匹林
E. 氟卡尼
12. [单选题]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可能有
A. 细菌感染
B. 病毒感染
C. 麻疹
D. 流行性腮腺炎
E. 疟疾
13. [多选题]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疾病有( )。
A. 疟疾
B. 白细胞减少性白血病
C. 再生障碍性贫血
D. 糖尿病酸中毒
E. 过敏性休克
14. [多选题]防止药物氧化的措施有
A. 驱氧
B. 制成液体制剂
C. 加入抗氧剂
D. 加入金属络合剂
E. 选择适宜的包装材料
15. [单选题]弦脉的脉象是( )
A. 形直体长
B. 状如波涛
C. 浮而搏指
D. 脉形宽大
E. 脉来绷紧
16. [多选题]注射磺胺嘧啶的三条守则是
A. 用生理盐水,并应注意溶液pH值
B. 用无菌蒸馏水
C. 用量为200ml,检查澄明度
D. 用量为100ml,检查澄明度
E. 2小时内滴完,注意滴速,观察反应
17. [单选题]判断糖尿病控制程度的指标是
A. 空腹血糖
B. 饭后血糖
C. 糖化血红蛋白
D. 空腹血浆胰岛素含量
E.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18. [单选题]在临床有许多疾病的治疗都采用肝素化,在相关治疗结束后需中和过量的肝素,以防引起出血,可选用的治疗药物是
A. 维生素K
B. 垂体后叶素
C. 氨基己酸
D. 氨甲苯酸
E. 鱼精蛋白
19. [单选题]避免发生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防治措施,以下不正确的是
A. 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者禁用
B. 避免饥饿时注射青霉素
C. 注射青霉素前先预防肌注急救药物
D. 初次使用或换批号者必须做皮肤过敏试验
E. 注射液临用现配
20. [多选题]关于药物制剂配伍变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 配伍变化包括物理、化学与药理学方面的变化,后者又称为疗效配伍变化
B. 物理配伍变化有析出沉淀、分层、潮解、液化和结块以及分散状态和粒径的变化
C. 化学变化可观察到变色、浑浊、沉淀、产气和发生爆炸等,但有些观察不到
D. 注射剂产生配伍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溶剂组成、pH值的改变,缓冲剂、离子和盐析作用,配合量、混合顺序和反应时间等
E. 不宜与注射剂配伍的输液有血液、甘露醇、静脉注射用脂肪乳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