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卫生职称(副高)考试宝典职业卫生副高卫生高级职称智能在线题库(O4),更多职业卫生(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您感到胃疼多长时间了?"属于( )提问
A. 封闭式
B. 开放式
C. 探索式
D. 倾向性
E. 复合式
2. [单选题]以下关于甲醇中毒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甲醇经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皮肤也可部分吸收
B. 甲醇在体内氧化和排泄均较快,故无明显蓄积作用
C. 对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D. 甲醇经脱氢酶作用,代谢转化为甲醛、甲酸,抑制某些氧化酶系统,致需氧代谢障碍,体内乳酸及其他有机酸积聚,引起酸中毒
E. 由于甲醇及其代谢物甲醛、甲酸在眼房水和眼组织内含量较高,致视网膜代谢障碍,易引起视网膜细胞、视神经损害及视神经脱髓鞘
3. [单选题]二项分布应用的变量是
A. 数值变量
B. 定量变量
C. 等级变量
D. 二分类变量
E. 多分类变量
4. [单选题]健康调查量表(SF–36)适用于
A. 普通人群生命质量的测量
B. 临床试验及研究
C. 卫生政策评价
D. 以上都是
E. 以上都不是
5. [单选题]引起地方性氟中毒的原因是
A. 饮水高氟
B. 饮茶高氟
C. 食物高氟
D. 燃煤高氟
E. 以上都有可能
6. [多选题]当疲劳出现破坏刺激-反应强度法则时,显著疲劳的表现是
A. 对强刺激不反应
B. 对弱刺激弱反应
C. 对强刺激强反应
D. 对弱刺激不反应
E. 对强弱刺激反应增强
7. [单选题]关于危险分数的意义描述正确的是
A. 危险分数越高,则死亡概率越小
B. 危险分数与死亡概率没有关系
C. 危险分数不可能等于1
D. 危险分数<1,个体发生某病死亡的概率小于当地人群平均水平
E. 危险分数>1,个体发生某病死亡的概率小于当地人群死亡率平均水平
8. [单选题]已知身高为108cm男孩的标准体重是17.8kg。现有一个身高为108cm,体重是21.6kg的男孩,其现时的营养状况为( )
A. 极度营养不良
B. 轻度营养不良
C. 正常
D. 超重
E. 肥胖
9. [单选题]2004年1月,某学者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某市饮食服务业从业人员进行乙型肝炎患病情况的调查,在统计分析时应选用
A. 罹患率和患病率
B. 发病率和死亡率
C. 患病率
D. 病死率和死亡率
E. 续发率和引入率
10. [单选题]制定《执业医师法》的目的,不包括( )
A. 加强医师队伍的建设
B. 提高医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C. 保障医师的合法权益
D. 保护人民健康
E. 提高医师的福利待遇
11. [单选题]某化工厂工人,在一次事故中出现恶心、呕吐、震颤等急诊入院。体查:皮肤黏膜呈樱桃红色,呼出气有苦杏仁味,疑为急性职业中毒。最可能是
A. 一氧化碳中毒
B. 硫化氢中毒
C. 苯胺中毒
D. 砷化氢中毒
E. 氰化物中毒
12. [单选题]与病例对照研究相比,队列研究
A. 更适合采取双盲法
B. 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前瞻性的随访观察,因此无需矫正混杂因素
C. 更适合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D. 既可估计相对危险度,又可估计特异危险度
E. 适用于暴露常见而疾病罕见的情况
13. [多选题]影响毒物在体内蓄积的因素是
A. 毒物在体内的量
B. 作用时间
C. 毒物的生物半减期
D. 毒物在环境中的浓度
E. 毒物种类
14. [单选题]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毒物作用于机体表现出独立作用,主要是由于( )
A. 化学毒物各自作用的受体、靶不同,出现各自不同的毒效应
B. 化学毒物在化学结构上为同系物
C. 化学毒物毒作用的靶器官相同
D. 化学毒物在对机体毒作用方面存在竞争作用
E. 以上都对
15. [多选题]关于涌泉穴的说法,正确的有( )
A. 肾经井穴
B. 为肾经经气所出
C. 五行属金
D. 可治失音
E. 可治小便不利
16. [单选题]只能提高知晓率的是
A. 健康教育
B. 健康促进
C. 卫生宣传
D. 社会动员
E. 社会参与
17. [单选题]郁证的形成与五脏关系最密切的有( )
A. 肝、肾、脾
B. 心、肝、脾
C. 心、肝、肾
D. 肺、肝、肾
E. 肺、脾、心
18. [单选题]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部门法为主体,由下列哪项组成的统一的规范体系
A. 基本法律和法律
B. 法规
C. 规章
D. 具有法律效力的其他规范性文件
E. 以上均是
19. [多选题]下列关于健康教育与卫生宣传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两者实质上是等同的
B. 健康教育是卫生宣传的重要手段
C. 卫生宣传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
D. 卫生宣传较健康教育更为广泛
E. 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是包容与被包容关系
20. [单选题]噪声所致听力曲线图上的V形下陷常发生在
A. 500~2000Hz
B. 1000~3000Hz
C. 2000~5000Hz
D. 3000~6000Hz
E. 4000~8000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