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卫生高级职称(副高)考试宝典疾病控制副高高级职称优质在线题库(C8),更多疾病控制(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健康教育的核心策略或手段包括传播、干预和
A. 倡导
B. 预防
C. 教育
D. 赋权
E. 协调
2. [单选题]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正确的态度是什么
A. 肯定感染者有不良行为
B. 远离感染者,防止传染自己
C. 应立即向单位或社区领导汇报
D. 要关心帮助感染者并告知如何防止传染他人
E. 要约束其行为,限制其活动,防止传染他人
3. [单选题]猪带绦虫的中间宿主是
A. 猪和野猪
B. 人
C. A+B
D. 牛、羊、猪
E. 猪和野生动物
4. [单选题]诸多的人群分布特征中与疾病的关联作用最普遍的特征是
A. 年龄因素
B. 性别因素
C. 民族因素
D. 职业因素
E. 遗传因素
5. [多选题]汉坦病毒的特点有
A. 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
B. 病毒基因分节段
C. 核酸型为双股DNA
D. 传染源是患者
E. 感染后病情严重,隐性感染少见
6. [单选题]妊娠早期某些营养素摄入不足或过量,常可以导致各种胎儿先天畸形的发生,其中较常见的是胎儿神经管畸形,为了预防其发生,在孕前三个月至整个孕期应该补充的是
A. 蛋白质
B. 维生素E
C. 叶酸
D. 维生素B
E. 钙
7. [多选题]下列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A. 住院病人交叉感染
B. 术后病人应用抗生素后菌群失调导致二重感染
C. 入院3天患急性乙型肝炎
D. 痢疾病人入院前感染腮腺炎,入院后发病
E. 住院2个月,出院后第3天患急性乙型肝炎
8. [单选题]将实验和对照在同一受试对象身上进行的对照称为
A. 空白对照
B. 实验对照
C. 标准对照
D. 自身对照
E. 相互对照
9. [单选题]σ是描述
A. 所有个体值对总体均数的离散程度
B. 某一个样本均数对总体均数的离散程度
C. 所有样本均数对总体均数的离散程度
D. 某些样本均数对总体均数的离散程度
E. 所有含量相同的样本均数对总体均教的离散程度
10. [单选题]评价疫苗接种效果的最关键指标是
A. 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
B. 接种的安全性评价
C. 接种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价
D. 接种的临床效果评价
E. 接种的流行病学效果和免疫学评价
11. [单选题]4个样本率比较,有1个理论数小于5大于1,其他都大于5
A. 还不能决定是否可作χ检验
B. 就必须用校正χ检验
C. 用一般行×列表χ检验
D. 可对邻近的行或列进行合理的合并
E. 只能用Fisher精确概率法
12. [单选题]下列关于Kaplan—Meier法适用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仅适用于大样本按时间分组资料
B. 仅适用于大样本未按时间分组资料
C. 仅适用于小样本未按时间未分组资料
D. 适用于小样本或大样本按时间分组资料
E. 适用于小样本或大样本未按时间分组资料
13. [单选题]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可分为
A. 3类
B. 4类
C. 5类
D. 6类
E. 7类
14. [多选题]下列分组标志或观测指标哪些属于队列研究
A. 按患病与否分组
B. 按暴露与否分组
C. 观测指标为发病率或死亡率
D. 观测指标为患病率
E. 观测指标为暴露比(率)
15. [单选题]“世界艾滋病日”为每年的
A. 4月7日
B. 4月25日
C. 5月8日
D. 6月26日
E. 12月1日
16. [单选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中,应除外
A. 重大食物中毒
B. 重大职业中毒
C. 重大传染病疫情
D. 重大非传染性疾病
E.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17. [单选题]男性,41岁。发热2周,右上腹及右腰部疼痛1周。体检:右上腹隆起,肝肋下3cm,有叩痛及触痛,B超:肝右叶下部5cm×4cm液平段,1个月前有慢性腹泻史,考虑为阿米巴肝脓肿。下列哪项治疗是错误的
A. 脓肿穿刺引流
B. 肾上腺皮质激素
C. 卧床休息
D. 外科手术引流
E. 静脉滴注甲硝唑
18. [单选题]我国卫生部推荐的尿砷标准值是
A. 0.012mg/L
B. 0.05mg/L
C. 0.13mg/L
D. 0.09mg/L
E. 0.26mg/L
19. [单选题]下列哪项是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
A. 可用于研究少见病的病因
B. 在选择出暴露因素后,可研究多种疾病的结局
C. 可减少研究对象对回忆的依赖性
D. 有可能确立该病的真实发病率
E. 估计对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时,很少或没有偏倚
20. [单选题]对某5岁男童进行的膳食调查结果,其宏量营养素的摄入量,分别是蛋白质71.5克、脂肪45克、碳水化合物192克,应对其作出的最佳膳食营养素建议是
A. 增加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至65%
B. 降低蛋白质供能比至10%~12%
C. 降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量
D. 降低蛋白质摄入量,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E. 降低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