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医学副高职称考试宝典临床血液技术卫生职称副高题库在线组卷(T4),更多临床血液技术(副高)副主任技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不符合巨球蛋白血症的试验结果是
A.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B. 血清转氨酶(ALT和AST)活性显著增高
C. 血清尿酸浓度增高
D. 全血黏度增高
E. 血清IgM占总蛋白浓度的20%~70%
2. [单选题]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多呈阴性或弱阳性,除外
A. 各期粒细胞
B. 各期单核细胞
C. 各期B淋巴细胞
D. 各期巨核细胞
E. 各期浆细胞
3. [单选题]某中年男性,中度贫血,脾大平脐,NAP活性增高,最可能的诊断为
A. 再生障碍性贫血
B.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C. 肝癌
D.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
E. 脾功能亢进
4. [单选题]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相关抗体主要抗体成分为
A. IgA
B. IgE
C. IgM
D. IgG
E. IgM+IgA
5. [单选题]脾功能亢进时,出现最早的症状是
A. 贫血
B. 最早可出现反复感染
C. 最早可出现大量的皮肤瘀斑
D. 早期多有严重的黄疸
E. 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为最早出现
6.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尿毒症的特点的是
A. 是逐渐发展的只见于慢性肾衰
B. 是多种毒素作用引起的全身中毒症状
C. 可累及消化、心血管、肺、神经、皮肤、血液、免疫等
D. 常需用透析疗法治疗
E. 有严重的氮质血症,水电解质和酸中毒
7. [单选题]对于急性大出血患者,其抢救性治疗首先应该
A. 防止急性肾衰竭
B. 防止感染
C. 防治DIC
D. 保持血容量
E. 维持凝血因子的正常
8. [单选题]下列有关溶血反应结果判断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试管内液体红色透明,静置后无细胞沉淀的为完全溶血
B. 试管内液体红色透明,静置后有少量细胞沉淀的为不完全溶血
C. 以最大有效反应管的溶血素稀释倍数作为溶血素的效价
D. 试管内液体浑浊,静置后有细胞沉淀的为不溶血
E. 以产生完全溶血的最低稀释管作为最大有效反应管
9. [单选题]类白血病反应的最常见原因是
A. 恶性肿瘤广泛转移
B. 感染性疾病
C. 急性溶血或出血
D. 药物中毒
E. 严重外伤或大面积烧伤
10. [单选题]关于准确度与精密度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测定精密度好,准确度不一定好
B. 测定精密度不好,准确度偶尔也可能好
C. 测定精密度是保证良好准确度的先决条件
D. 当不存在系统误差时,精密度和准确度是一致的
E. 测定精密度好准确度一定好
11. [单选题]参与溶血反应的成分,不包括
A. 羊红细胞
B. 抗红细胞抗体
C. 补体
D. 溶血素
E. 抗补体抗体
12. [单选题]肾衰竭是指
A. 尿量减少出现少尿、无尿的病理过程
B. 尿中出现血尿、蛋白尿等异常成分的病理过程
C. 肾浓缩功能障碍出现低渗尿时
D. 不可逆性肾功能障碍
E. 肾脏功能严重障碍出现生化内环境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
13. [单选题]临床最常见的血液性缺氧是
A. 贫血
B. CO中毒
C. 过氯酸盐中毒
D.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E. 血红蛋白病
14. [单选题]在总补体活性测定时,所测定的是
A. 红细胞与补体结合的能力
B. 补体溶解红细胞的活性
C. 补体溶解致敏红细胞的活性
D. 溶血素与补体结合能力
E. 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结合的能力
15. [单选题]转铁蛋白降低下面何者通常不可见
A. 肾病综合征
B. 肝硬化
C. 恶性肿瘤
D. 炎症
E. 缺铁性贫血
16. [单选题]女性,20岁,头晕乏力伴皮肤黄染2周;体检:巩膜轻度黄染,脾肋下2cm;化验:Hb60g/L,网织红细胞15%,有血红蛋白尿。关于该病的骨髓象,叙述错误的是
A. 可见大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及Howell-Jolly小体
B. 核分裂象易见
C. 红系统增生明显,粒红比值可倒置
D. 中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其他阶段幼红细胞相应增多
E. 幼红细胞胞核发育落后于胞浆
17. [单选题]正常人铁吸收率最高的部位是
A. 胃
B. 十二指肠及空肠上部
C. 空肠
D. 回肠
E. 回盲部
18. [多选题]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包括
A. 女性110g/L
B. MCH<27pg
C.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 MCV<80fl
E. 男性120g/L
19. [单选题]该标准物质稳定、均一,采用高度准确、可靠的若干方法定值,可用于校准决定性方法及为二级标准物质定值的为
A. 质控品
B. 校准品
C. 二级标准物质
D. 一级标准物质
E. 患者样本
20. [单选题]血小板聚集主要依靠的是
A. 血小板数量
B. 血小板GPⅡb/Ⅲa
C. 血小板膜蛋白GPⅠa
D. 血小板膜蛋白CD41、CD61
E. GP膜蛋白Ⅰb与Ⅱ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