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患者男,48岁。反复咳嗽、咳脓痰10余年,近2天来出现咯血,每日"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更多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在线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频道。
[单选题]患者男,48岁。反复咳嗽、咳脓痰10余年,近2天来出现咯血,每日约250ml。查体:右下肺可闻及中小水泡音,可见杵状指。患者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 支气管动脉破裂
B. 支气管静脉破裂
C. 肺毛细血管炎
D. 肺动脉分支破裂
E. 肺静脉分支破裂
[单选题]下肢静脉曲张行静脉造影显示静脉全程通畅呈直桶状,提示
A.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B. 动静脉瘘
C. 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
D.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
E.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正确答案 :E
解析: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时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显示如下特点:深静脉全程通畅,明显扩张;静脉瓣模糊或消失,失去正常的竹节状形态而呈直筒状;Valsalva屏气试验时,可见含有造影剂的静脉血自瓣膜近心端向瓣膜远侧逆流。其他都不会表现直筒状静脉。故选E。
[单选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所致顽固性低氧血症的最主要机制是
A. 限制性通气功能障
B. 弥散功能障碍
C.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D. 分流率增加
E. 呼吸功增加
正确答案 :D
解析:多种炎症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及其释放的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间接介导肺炎症反应,最终引起肺泡膜损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微血栓形成,并可造成肺泡上皮损伤,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或消失,加重肺水肿和肺不张,肺泡弥散功能障碍,从而引起肺内分流增加,导致顽固性低氧血症。
[单选题]诊断变异型心绞痛,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 安静时可以发病
B. 发作时心电图ST段明显压低
C. 每天可在同一时间发病
D. 疼痛时间延长
E. 有短暂的ST段抬高
正确答案 :B
解析: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有短暂的ST段抬高的特异性心电图变化。除B项外,其余各项均是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特点。
[单选题]属于乙类传染病但采取甲类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措施的疾病是
A. 白喉
B. 梅毒
C. 新生儿破伤风
D. 百日咳
E.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正确答案 :E
解析: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单选题]梁某的姐姐因患子宫脱垂在某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第3天突然死亡。梁某对死因提出质疑,要求复印其姐姐的全部病例资料。医院工作人员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提供了其有权复印的病例资料。以下病例资料中可复印的是
A. 会诊意见
B. 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C. 死亡病例讨论记录
D. 病程记录
E. 住院志
正确答案 :E
解析:病例资料中的客观资料可以复印,住院志是客观资料,可复印。 【避错】病例资料中的主观资料不可复印,如查房记录、会诊意见等。
[单选题]第一次心包穿刺抽液总量不宜超过
A. 100ml
B. 150ml
C. 200ml
D. 250ml
E. 300ml
正确答案 :C
解析:心包穿刺抽液量第一次不宜超过200ml,重复抽液可渐增到300~500ml。抽液速度要慢,过快、过多,短期内使大量血回心可导致肺水肿。故正确答案为C。
[单选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应对传染病做到
A. 早发现,早观察,早治疗,早康复
B. 早报告,早观察,早治疗,早康复
C.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D.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康复
E. 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早康复
正确答案 :C
解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故选C。
[单选题]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伴心率降低者,宜使用的药物是
A. 地高辛
B. 多巴胺
C. 螺内酯
D. 普萘洛尔
E. 苯巴比妥
正确答案 :B
解析:多巴胺能加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增加心搏出量,故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伴心率降低者最适宜使用。故选B。
[单选题]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以后患者出现休克、发热、蛋白尿、血尿、淋巴结肿大等,原因可能是
A. Ⅰ型超敏反应
B. Ⅱ型超敏反应
C. Ⅳ型超敏反应
D. Ⅰ型或Ⅲ型超敏反应
E. Ⅲ型超敏反应
正确答案 :D
解析:Ⅰ型超敏反应是指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在数分钟内所发生的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的抗体虽与Ⅱ型超敏反应中的抗体相似,主要也是IgG和IgM类抗体,但所不同之处是这些抗体与相应可溶性抗原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复合物),并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血管壁、皮肤或滑膜等组织中。免疫复合物激活性补体系统,产生过敏毒素和吸引中性粒细胞在局部浸润;使血小板聚合,释放出血管活性胺或形成血栓;激活Mφ使释放出IL-1等细胞因子。患者休克、发热、蛋白尿、血尿、淋巴结肿大等应该是Ⅰ型或Ⅲ型超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