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副高级卫生技术资格考试宝典卫生管理医学职称副高真题考情分析(J4),更多卫生管理(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有人根据某种沙门菌食物中毒患者164例的潜伏期资料,用百分位数法求得潜伏期的单侧95%上限为57.8小时,其含义是:( )
A. 大约有95人的潜伏期小于57.8小时
B. 大约有5人的潜伏期大于57.8小时
C. 大约有5人的潜伏期小于57.8小时
D. 大约有8人的潜伏期大于57.8小时
E. 大约有8人的潜伏期小于57.8小时
2. [多选题]属于泻下剂的是( )
A. 大承气汤
B. 麻子仁丸
C. 温脾汤
D. 增液承气汤
E. 十枣汤
3. [单选题]相对危险度是指( )
A. 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未暴露组的率之比
B. 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未暴露组的率之差
C. 病例组有某因素的比例与对照组有该因素的比例之比
D. 病例组有某因素的比例与对照组有该因素的比例之差
E. 以上都不是
4. [单选题]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的( )
A. 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
B. 可在预防机构从事医师执业活动
C. 可在保健机构从事医师执业活动
D. 可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预防、保健机构,从事医师执业活动
E. 可在执业医师指导下从事医师执业活动
5. [单选题]在实施病人健康教育时,首先要进行( )
A. 考虑健康教育的形式
B. 确定病人教育目标
C. 分析病人的需求
D. 制订病人的教育计划
E. 确定病人教育的时机
6. [单选题]下列哪个不是控制混杂偏倚的手段( )
A. 限制
B. 匹配
C. 随机化
D. 分层分析
E. 研究对象有代表性
7. [单选题]下列可构成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主要内容是( )
A. 经济发展水平和卫生服务质量
B. 经济发展水平和健康状态
C. 健康状态和主观满意度
D. 健康状态和寿命长度
E. 主观满意度和寿命长度
8. [单选题]流行学研究设计中,关于匹配说法错误的是( )
A. 一般来说,对某一因素的匹配可以消除该因素引起的混杂
B. 匹配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混杂因素、提高研究效率
C. 在队列研究、实验研究中都可以采用匹配来控制混杂因素
D. 对某一因素的匹配也就会失去对这一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的机会,丢失了该因素信息
E. 流行病学研究中,匹配因素越多越好
9. [单选题]霍乱流行型以哪种为主要表现( )
A. 暴发型
B. 持续散发型
C. 暴发型与持续散发型并存
D. 以持续散发型为主,兼有暴发型
E. 以暴发型为主,兼有持续散发型
10. [单选题]病因判定标准中哪些是必需的( )
A. 前因后果和广义关联强度
B. 前因后果和关联的合理性
C. 前因后果和终止效应
D. 广义关联强度和关联的合理性
E. 广义关联强度和关联的可重复性
11. [多选题]生命质量评价的应用包括
A. 人群健康状况的评定
B. 疾病负担的评估
C. 临床疗效的评价
D. 健康影响因素及防治重点的选择
E. 其他领域的应用:如保险业等
12. [单选题]为了尽量发现病人,在制订筛检诊断标准时,可以通过下列哪个途径( )
A. 提高灵敏度
B. 降低灵敏度
C. 提高特异度
D. 降低特异度
E. 提高可靠性
13. [单选题]队列研究的优点是( )
A. 可以直接估计相对危险度
B. 先因后果
C. 样本量大,结果稳定
D. 一般不存在回忆偏倚
E. 以上均是
14. [单选题]下列哪种偏倚不属于信息偏倚( )
A. 回忆偏倚
B. 报告偏倚
C. 诊断怀疑偏倚
D. 暴露怀疑偏倚
E. 检出症候偏倚
15. [多选题]清法,也叫清热法,主要包括( )
A. 清心除烦
B. 清泻脏腑
C. 清营凉血
D. 清热解毒
E. 清热泻火
16. [单选题]某镇欲评价接种过白百破疫苗的免疫学效果,则应选择的评价指标是( )
A. 患病率
B. 发病率
C. 死亡率
D. 保护率
E. 阳转率
17. [单选题]下列哪一项是我们在病例对照研究中选择对照时最理想的对照来源( )
A. 社会团体人群中的非该病病例或健康人
B. 同一或多个医疗机构中诊断的其他病例
C. 病例的邻居或所在居委会、住宅区内的健康人或非该病病人
D. 病例的同事
E. 病例的配偶
18. [单选题]创造性是科研工作者选题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其含义包括( )
A. 先进性
B. 新颖性
C. 独创性
D. 突破性
E. 以上都是
19. [单选题]患者平素体弱多病,近日来出现心悸气短,劳累后加重,自汗,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结代。本病应辨证为( )
A. 心气不足
B. 心阳不振
C. 心血不足
D. 心血瘀阻
E. 心阴不足
20. [单选题]反映某暴露因素与疾病关联强度的最好的指标是( )
A. 人群归因危险度
B. 全人群该病的发病率
C. 该因素的流行率
D. 相对危险度
E. 归因危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