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库大小:
  • 题目总量:
  • 软件属性:
  • 31M
  • 200万+
  • 中文简体
  • 更新时间:
  • 软件评价:
  • 支持平台:
  • PC/手机/网页

下列有关中药道地产地的说法错误的是

来源: 考试宝典    发布:2019-09-15  [手机版]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下列有关中药道地产地的说法错误的是"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更多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考试的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在线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单选题]下列有关中药道地产地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内蒙的黄芪
B. 西北的人参
C. 青海的大黄
D. 甘肃的当归
E. 宁夏的枸杞


查看答案 登录查看本科目所有考试题

[单选题]枳实导滞丸的组成药物中不含

A. 枳实、黄芩
B. 黄连、白术
C. 木香、半夏
D. 神曲、茯苓
E. 大黄、泽泻

正确答案 :C

解析: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药物】大黄 枳实 神曲 茯苓 黄芩 黄连 白术 泽泻


[单选题]温脾汤的功用是

A. 温脾散寒,消食止泻
B. 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C. 温中健脾,行气除满
D. 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E. 温脾暖胃,化湿和中

正确答案 :B

解析:温脾汤功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单选题]外感咳嗽,经用解表宣肺方药,邪未尽去,仍咳嗽咽痒,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者,治宜选用

A. 止嗽散
B. 杏苏散
C. 桑杏汤
D. 泻白散
E. 桑菊饮

正确答案 :A

解析:外感咳嗽,邪未尽去,仍见咳嗽咽痒,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为风寒表证。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治宜选用止嗽散。 而杏苏散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桑菊饮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风温初起 桑杏汤功用轻宣温燥,润肺止咳。 泻白散功用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单选题]《金匮要略》治疗上燥下寒的小便不利之方是

A. 肾气丸
B. 五苓散
C. 栝蒌瞿麦丸
D. 猪苓汤
E. 白虎汤

正确答案 :C

解析:上燥下寒水停证 瓜蒌瞿麦丸证 原文: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瓜蒌瞿麦丸主之。


[单选题]腹痛,饮食积滞证的病机为

A. 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
B. 饮食积滞,阻塞胃气,气机阻滞
C. 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
D. 食积内停,气机受阻,胃气上逆
E. 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司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茵陈蒿汤的功用是

A. 清热利湿退黄
B. 清泄实热
C. 润燥通便
D. 和胃退黄
E. 清热通便

正确答案 :A

解析: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功用:清利湿热退黄。


[单选题]李某,男,28岁。齿龈出血,血色鲜红,齿龈红肿疼痛,头痛,口臭,舌红,苔黄,脉洪数。其首选方剂是

A. 泻心汤合十灰散
B. 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
C. 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D. 泻白散合黛蛤散
E. 龙胆泻肝汤

正确答案 :C

解析:齿龈出血称为齿衄,阳明经脉入于齿龈,齿为骨之余,故齿衄主要与胃肠及肾病变相关,根据其证候“齿龈红肿疼痛,头痛,口臭,舌红,苔黄,脉洪数”,辨证为胃火炽盛证,选用方剂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以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单选题]最早明确指出胁痛与肝胆病变相关的医籍是

A. 《证治汇补》
B. 以上都不是
C. 《景岳全书》
D. 《伤寒杂病论》
E. 《难经》

正确答案 :B

解析: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古又称季肋痛或胁下痛。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统称。关于胁痛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


[单选题]下列诸症,不宜用小柴胡汤治疗的是

A.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B.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C. 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
D. 太阳病转入少阳,胁下硬满,但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紧者
E.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正确答案 :C

解析:【原文】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稳,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98 本条为小柴胡汤的禁忌症。



本文链接:https://www.51kaos.com/show/7lnpom.html
  • 下一篇:卫生专业技术资格(中级)考试宝典中医内科医学中级专业题库资料(Y9) 气短乏力,吐清水,属于李某,男,寒凝气滞 心肾阳虚,阳气内郁不达四肢而致,则小便不利;阳虚中寒,则泄利下重等等,齿为骨之余,邪盛正衰则发病。
  • 考试专栏
    @2021-2026 成都不凡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www.51kaos.com 免责声明 蜀ICP备1402604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