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高级职称(副高)考试宝典重症(副高)冲刺密卷详细答案(AJ0),更多重症医学(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女性,28岁,因躯干、右下肢烫伤后破溃、疼痛25天,高热4天入院。患者前胸、后背、右大腿面积约35%的皮肤烫伤(深二度20%,三度15%),部分创面涂有黑色膏剂形成硬痂,创面渗出多,见大量黄绿色脓性分泌物,去除表面药物硬痂后见创面污秽、脂肪裸露,布满黄绿色脓苔,有腥臭味,可见紫黑色坏死斑,周围皮肤亦可见出血性坏死斑,创面周围炎性水肿。若患者出现休克最可能的原因是
A. 失血性休克
B. 梗阻性休克
C. 感染性休克
D. 心源性休克
E. 低血容量性休克
2. [多选题]引起月经先期的主要机理有( )
A. 血热
B. 气虚
C. 血瘀
D. 虚热
E. 血虚
3. [单选题]关于“尿钠排泄分数(FENa)”,下列哪项描述正确
A. FENa=[(血清Na血清Cr)∕(尿Na尿Cr)]%
B. FENa=[(血清Na尿Na)∕(血清Cr尿Cr)]%
C. FENa=[(血清Cr尿Cr)∕(血清Na尿Na)]%
D. FENa=[(尿Na尿Cr)(血清Na血清Cr)]%
E. FENa=[(尿Cr尿Na)(血清Cr血清Na)]%
4. [单选题]心房颤动的f波频率为
A. 100~200次/分
B. 60~100次/分
C. 300~500次/分
D. 250~350次/分
E. 350~600次/分
5. [单选题]符合肝性脑病前驱期(Ⅰ度)临床表现的是
A. 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
B. 脑电图异常
C. 出现阵发性惊厥、抽搐
D. 扑翼样震颤
E. 肌张力异常、病理征阳性
6. [单选题]三部举按皆有力的脉称为( )
A. 紧脉
B. 滑脉
C. 弦脉
D. 实脉
E. 洪脉
7. [单选题]患者男性,40岁,无长期服用药物史。自觉心跳缓慢,反复胸闷27年,时有黑矇,1周来黑矇发作次数明显增多,伴晕厥1次。最可能的治疗选择是
A. 同步直流电复律
B. 去除诱因
C. 肾上腺皮质激素
D. 多巴胺
E. 起搏器治疗
8. [单选题]呼吸骤停的原因是
A. 创伤
B. 会厌炎
C. 心肌梗死
D. 卒中
E. 以上都是
9. [单选题]下列不属关元穴主治的是( )
A. 眩晕
B. 痛经
C. 泄泻
D. 中风闭证
E. 疝气
10. [多选题]五行学说用于指导临床治疗的具体体现为( )
A. 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
B. 确定治则治法
C. 指导脏腑用药和针灸取穴
D. 帮助纠治精神情志病变
E. 预测疾病的传变
11. [单选题]非特异性尿路感染的病因不包括
A. 机体抵抗力低下
B. 妇女尿道的解剖距离阴道及肛门近
C. 月经和性生活
D. 憋尿
E. 以上都是
12. [单选题]对于怀疑动脉瘤所致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最有价值的辅助检查是:
A. 头颅CT三维血管显影
B.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C. 头颅CT
D. 头颅MRI
E. 颅骨平片
13. [单选题]引起急性肾衰竭的物质中,下列哪项应除外
A. 四氯化碳、铋、汞、磺胺
B. 庆大霉素
C. X线造影剂
D. 蛇毒
E. 青霉素
14. [单选题]创伤后组织器官局部反应主要表现,不正确的是
A. 微循环障碍
B. 组织细胞变性坏死
C. 炎症反应
D. 组织结构破坏
E. 淀粉样变
15. [单选题]以下可确诊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哪项除外
A. 从导管和外周静脉同时抽血做定量血培养,两者菌落计数比(导管血:外周血)≥5:1
B. 具有导管相关的严重感染表现,在拔除导管和适当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消退
C. 有1次半定量导管培养阳性(每导管节段≥15cfu)或定量导管培养阳性(每导管节段≥1000cfu),同时外周静脉血也培养阳性并与导管节段为同一微生物
D. 外周血和导管出口部位脓液培养均阳性,并为同一株微生物
E. 从中心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同时抽血做定性血培养,中心静脉导管血培养阳性出现时间比外周血培养阳性至少早2小时
16. [单选题]50%心肺复苏后综合征患者,其死亡多发生在发病后多少小时内
A. 6小时
B. 12小时
C. 24小时
D. 36小时
E. 48小时
17. [单选题]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是( )
A. 正气
B. 正气不足
C. 邪气
D. 邪气亢盛
E. 邪气损正
18. [单选题]具有固护胎儿作用的经脉是( )
A. 督脉
B. 带脉
C. 任脉
D. 阴维脉
E. 阳维脉
19. [单选题]腹内实质脏器损伤不会出现的表现是
A. 腹部压痛
B. 移动性浊音阳性
C. 肝浊音界缩小
D. 血压下降
E. 腹膜刺激征
20. [单选题]不同病人分别表现脱肛、眼睑下垂等病症,治疗时均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此称为( )
A. 因人制宜
B. 因地制宜
C. 辨病论治
D. 异病同治
E. 同病异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