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副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宝典2024职业病医学职称副高历年真题题库(P9),更多职业病学(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女性,26岁,2周前患感冒,近3天出现头晕、乏力,颜面水肿,尿少。实验室检查:血压20/13kPa,尿红细胞(+),蛋白(++)。诊断考虑
A. 急性肾盂肾炎
B. 急性肾小球肾炎
C. 慢性肾小球肾炎
D. 泌尿系感染
E. 肾病综合征
2. [单选题]下列关于铍中毒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急性铍中毒可表现为呼吸道刺激性炎症、肺炎、肺水肿等
B. 急性铍中毒X线胸片表现为两肺片絮状或点状阴影
C. 慢性铍中毒X线胸片表现为两肺出现弥漫性颗粒影,呈“毛玻璃”样
D. 慢性铍中毒的病理特点为肺内出现非干酪性肉芽肿和间质细胞浸润
E. 尿铍测定,正常人0~2μg/L,慢性中毒患者>5μg/L
3. [单选题]为预防有机磷中毒,下列哪项措施不正确
A. 施药时穿长袖衣、长裤及戴防护口罩
B. 检修施药工具时带胶皮手套
C. 施药时应用浸酸的口罩,防止吸入中毒
D. 污染的衣服应用碱性液浸泡后用清水洗净
E. 尽量缩短施药时间
4. [单选题]正常的脉象又称为( )
A. 正脉
B. 平脉
C. 和脉
D. 有根脉
E. 缓脉
5. [多选题]下列晚发型矽肺发生的条件中哪些是正确的
A. 接尘浓度
B. 接尘中游离型二氧化硅的含量
C. 接尘的年限
D. 接尘时X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
E. 接尘者的遗传因素
6. [多选题]病人口渴喜热饮,饮量不多,见于( )
A. 痰饮内停
B. 湿热内蕴
C. 热入营血
D. 阳气虚弱
E. 瘀血内阻
7. [单选题]铅引起机体最重要的早期变化是
A. 小血管痉挛
B. 卟啉代谢障碍
C. 对神经鞘细胞作用
D. 大脑神经细胞变性
E. 6氨基–γ酮戊酸的分解增加
8. [单选题]氰化氢中毒的毒作用特点是
A. 与血液中Hb结合,影响氧的运输
B. 血液中Hb虽被氧饱和,但不能被组织利用
C. 抑制体内多种酶的活性
D. 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
E. 降低脑和肝中ATP酶的活性,使细胞缺氧
9. [多选题]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的毒性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哪几方面
A. 形成高铁血红蛋白
B. 溶血作用
C. 肝损害
D. 眼晶体
E. 呼吸系统损害
10. [单选题]我国法定职业性肿瘤中不包括
A. 联苯胺所致膀胱癌
B. 苯所致白血病
C. 煤焦油所致皮肤癌
D. 氯甲醚所致肺癌
E. 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
11. [单选题]成人口服乙二醇的致死量约为
A. 0.5ml/L
B. 1.0ml/L
C. 1.5ml/L
D. 2.0ml/L
E. 2.5ml/L
12. [单选题]系统性硬化病的特征性表现除外
A. 手指皮肤病变
B. 雷诺现象
C. 肾危象
D. 关节痛/关节炎
E. 肺动脉高压
13. [单选题]有机磷农药抑制胆碱酯酶(ChE)活性的主要机制是农药结构中
A. 亲质子的磷酰基与ChE的酯解部位结合
B. 带正电荷部分与ChE负矩部位结合
C. 带正电荷部分与ChE的酯解部位结合
D. 带正电荷部分与ChE的酯解部位结合,而亲电子的磷酰基与ChE负矩部位结合
E. 带正电荷部分与ChE负矩部位结合,而亲电子的磷酰基与ChE的酯解部位结合
14. [单选题]抢救经呼吸道吸入的急性中毒,首要采取的措施是
A. 清除尚未吸收的毒物
B. 排除已吸收的毒物
C. 应用特殊的解毒剂
D. 立即脱离现场及急救
E. 对症治疗
15. [多选题]黄疸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这包括( )
A. 肝
B. 脾
C. 肺
D. 胃
E. 胆
16. [单选题]下面不属于有机磷农药中毒表现的是
A. 呼吸道分泌物增加,严重时发生肺水肿
B. 全身紧束感、恶心、呕吐、食欲减退
C. 头晕、头疼、语言不清,神经衰弱综合征
D. 症状消失后2~3周个别病人出现周围神经病
E. 肝功能严重受损
17. [单选题]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健忘,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者,属于( )
A. 心脾两虚证
B. 心血亏虚证
C. 脾气亏虚
D. 气血亏虚证
E. 脾肾亏虚证
18. [单选题]有机磷农药中毒常用的解毒剂有
A. 胆碱酯酶复能剂、氯磷定
B. 胆碱酯酶复能剂、解磷定
C. 胆碱酯酶复能剂、阿托品
D. 胆碱酯酶复能剂、美蓝
E. 阿托品、依地酸二钠钙
19. [单选题]阴虚发热的临床主要表现为( )
A. 恶寒发热
B. 骨蒸潮热,五心烦热
C. 生气后发热
D. 劳累后发热
E. 面部烘热
20. [单选题]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分型为
A. 急性、慢性、迟发性中毒综合征
B. 毒蕈碱样、烟碱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C. 急性、亚急性、慢性
D. 急性、慢性、皮肤损害
E. 急性、慢性和致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