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环境卫生副高高级职称免费模拟考试试题(H0),更多环境卫生(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下列措施中属于三级预防的是
A. 早期治疗
B. 戒烟限酒
C. 体育锻炼
D. 合理营养
E. 心理康复
2. [单选题]下列腧穴定位中,不正确的是( )
A. 中冲穴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B. 关冲穴在手无名指末桡侧,距指甲角0.1寸
C. 少冲穴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D. 少商穴在手拇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E. 内关穴在腕背横纹上2寸,两骨之间
3. [多选题]动式吸入染毒的优点有
A. 受试动物消耗量少
B. 装置备有新鲜空气补充
C. 受试化合物保持浓度不变
D. 保证染毒柜内氧和二氧化碳分压保持恒定
E. 可采样监测受试物浓度
4. [单选题]现况调查的目的不包括
A. 描述三间分布
B. 建立病因假设
C. 建立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
D. 辅助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
E. 进行疾病监测
5. [单选题]肾在五行属水,与其相表里的是( )
A. 膀胱
B. 胆
C. 胃
D. 小肠
E. 耳
6. [单选题]亚慢性毒性试验的主要目的是
A. 探讨阈剂量及最大无作用剂量
B. 观察中毒症状
C. 探讨剂量反应关系
D. 预测有无潜在性危害
E. 以上都是
7. [多选题]水体受生物性污染,会引起介水传染病的传播流行,下列属于介水传染病的有
A. 霍乱
B. 伤寒
C. 痢疾
D. 黄热病
E. 钩端螺旋体病
8. [单选题]有的污染物在水环境中浓度极低且极为稳定,该污染物通过水生生物摄取进入食物链系统,使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大大增加,这种现象被称为
A. 生物放大作用
B. 生物转化作用
C. 生物降解作用
D. 生物富集作用
E. 生物对污染物的自净作用
9. [单选题]头脑风暴法用于
A. 明确研究目的
B. 建立问题库
C. 设计问卷初稿
D. 试用和修改
E. 信度与效度的检验
10. [单选题]下消最显著的特征是( )
A. 多食而瘦
B. 渴而多饮
C. 尿有甜味
D. 尿多而混浊如膏
E. 口渴喜饮
11. [单选题]在一项队列研究中,暴露因素的RR值的95%可信区间为0.1~0.6,那么该研究因素可能是
A. 危险因素
B. 保护因素
C. 混杂因素
D. 无关因素
E. 有害因素
12. [单选题]影响环境污染物对健康危害程度的因素中不包括
A. 剂量或强度
B. 作用持续时间
C. 受害的人群数量
D. 个体差异
E.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
13. [单选题]为防止絮凝体破碎,平流式沉淀池进水区的流速多采用( )
A. 0.1m/s
B. 0.3m/s
C. 0.5m/s
D. 0.05m/s
E. 0.005m/s
14. [多选题]散发是指
A. 较大地区内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的发病
B. 发病呈历年一般水平
C. 较大地区内年发病率未显著超过该地区前3年该病发病的平均水平
D. 发病保持在历年一般水平的3~10倍之间
E. 较小范围内的发病未超过其历年一般水平
15. [单选题]对于呈气体状态或易挥发的化学毒物的排泄,下列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
A. 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经肺泡壁排出气体
B. 排出的速度与吸收的速度成反比
C. 血液中溶解度低可以缓解其排除速度
D. 肺通气量加大可以加速其排除速度
E. 以上都正确
16. [单选题]根据我国化妆品卫生规范的规定,对化妆品产品的五项微生物学指标是
A. 细菌总数、粪大肠菌群、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和酵母菌总数
B. 细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C. 细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白色葡萄球菌
D. 细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大肠菌群、绿脓杆菌、金色葡萄球菌
E. 细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粪大肠杆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17. [多选题]公共浴池所设禁浴标志中所列疾病包括
A. 心脏病
B. 性病
C. 传染性皮肤病
D. 高血压
E. 过敏性疾病
18. [单选题]某化学物质经动物实验致癌证据充分,但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尚不足,它应归类于
A. 确认的致癌物
B. 潜在的致癌物
C. 可疑的致癌物
D. 动物的致癌物
E. 人类的致癌物
19. [单选题]生活饮用水中制定了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的标准,其原因是
A. 这两种物质可恶化水的感官性状
B. 这两种物质可损害肾脏,引起人群的慢性中毒
C. 二者均具有一定的致癌作用
D. 进行氯化消毒时可产生氯化副产物
E. 以上都不是
20. [单选题]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下列各种功能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这些功能流是( )
A. 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
B. 物质流、能量流和食物流
C. 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食物流
D. 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
E. 能量流和信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