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医学正高职称考试宝典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免疫技术(正高)精编在线题库(S7),更多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免疫技术_正高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低速离心机的主要构成包括
A. 电动机
B. 离心转盘(转头)
C. 调速装置
D. 离心套管
E. 真空装置
2. [多选题]有关凝固比浊法血凝仪叙述正确的是
A. 属生物物理法
B. 属光电比浊原理
C. 无抗原抗体反应
D. 以血浆凝固达100%时作为判定终点
E. 不能检测纤维蛋白原含量
3. [多选题]红细胞形态检查时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改变的类型包括
A. 正常色素性
B. 低色素性
C. 高色素性
D. 多色性
E. 细胞着色不一
4. [多选题]电解质分析仪电路系统的基本模块是
A. 电源电路模块
B. 微处理模块和输入输出模块
C. 蠕动泵和三通阀控制模块
D. 气路控制模块
E. 信号放大及数据采集模块
5. [多选题]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电位测定法有
A. 标准加入法
B. 标准曲线法
C. 直接法
D. 间接法
E. 电位法
6. [多选题]电解质分析仪的微处理模块包括
A. CPU芯片
B. 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
C. 系统总线
D. 显示板、打印机、触摸控制板
E. 仪器程序
7. [多选题]抗原抗体复合物活化补体后可以导致
A. 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清除
B. 抑制新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生成
C. 中性粒细胞的杀伤
D. 调理作用
E. 趋化因子释放
8. [多选题]下列选择答案中,正确的是
A. 抗体都不是免疫球蛋白
B. Ig单体分子一般是二价
C. 一种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分子与其表面抗原受体(SmIg)具有不同的抗原结合特性
D. 铰链区连接免疫球白的H链和L链
E. 超变区位于免疫球蛋白的可变区内
9. [多选题]室间质评计划的成绩要求包括( )
A. 每次活动每个分析项目至少80%在可接受范围内
B. 每次室间质评所有评价项目的总成绩须≥80%
C. 规定时间内未及时回报结果,成绩得分为0
D. 同一分析项目,连续两次或连续三次活动中的两次未达到满意,为不成功
E. 所有参评项目,连续两次或连续三次活动中的两次未达到满意,为不成功
10. [多选题]下列关于血沉自动分析仪构成的表达中,不正确的是
A. 是由光源、单色器、检测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B. 是由光源、沉降管、检测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C. 是由光源、样品池、分光系统、检测系统组成
D. 是由光源、沉降管、分光系统、检测系统组成
E. 是由光源、分光系统、检测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11. [多选题]在普通光镜上可用于调节视野内光线强弱的装置有
A. 通光孔
B. 反光镜
C. 光阑
D. 聚光镜
E. 目镜
12. [多选题]自动血培养仪的常见故障包括
A. 温度异常
B. 严禁空架运转
C. 瓶孔被污染
D. 数据管理系统与培养仪失去信息联系或不工作
E. 仪器对测试中的培养瓶出现异常反应
13. [多选题]金标定量检测仪自身散射光调整错误的原因,包括
A. 检测探头的盖帽未取下即开机
B. 环境的光线太强
C. 环境的光线太弱
D. 可控圈和可控笔尖密封不好
E. 空白调零板被污染
14. [多选题]C3b的功能有
A. 补体旁路途径活化
B. 免疫黏附
C. 调理作用
D. 组成C5转化酶
E. 与杀伤细胞结合后可增强对靶细胞的ADCC作用
15. [多选题]关于HLA-Ⅱ类分子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对Th细胞的活化起限制作用
B. 表达在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C. 其抗原肽结合区可接纳13~17个氨基酸残基
D. 与CD8结合传递辅助刺激信号
E. 由α链和β链组成
16. [多选题]自动化电泳仪实现自动化处理的步骤有
A. 预处理电泳凝胶
B. 加样到电泳
C. 染色
D. 凝胶扫描
E. 结果处理
17. [多选题]确定有无支原体污染可做的检测有
A. 相差显微镜检测
B. 荧光染料染色检测
C. 用电镜检测
D. DNA分子杂交检测或支原体培养
E. FITC荧光染料染色,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亮绿色小点
18. [多选题]血涂片制备时
A. 血滴愈大、角度愈大、推片速度愈快,血膜愈厚
B. 血滴愈小、角度愈小、推片速度愈慢,血膜愈薄
C. 血滴愈小、角度愈小、推片速度愈慢,血膜愈厚
D. 血细胞比容增高、血液粘度较高时,应采用小血滴,小角度,慢推
E. 血细胞比容减低、血液较稀时,应采用大血滴,大角度,快推
19. [多选题]免疫血液离心机主要用途包括
A. 淋巴细胞分离、洗涤
B. 细胞染色体制作的细胞分离
C. 血小板的分离
D. 血溶比试验
E. 洗涤红细胞及血浆的分离
20. [多选题]在血清中可检出的HLA-Ⅱ类抗原产物有
A. IFN,IL-8
B. C2,C4
C. C1,C4
D. Bf
E. H因子,P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