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正高)高级卫生资格考试宝典妇产科护理高级职称(正高)真题正确答案(G6),更多妇产科护理(正高)主任护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用药原则是
A. 重型肝炎者可给予维生素、ATP、辅酶A
B. 烦躁时可给予氯丙嗪
C. 预防及治疗DIC可给予肝素,但用量宜小
D. 临产后、术前6小时、产后8小时停用肝素
E. 接近临产期有出血倾向者可给予维生素K
2. [多选题]4人搬运法适用于 ( )
A. 危重患者
B. 不能起床,病情稳定者
C. 病情较轻而肥胖者
D. 输液或导尿患者
E. 颈腰椎骨折患者
3. [多选题]抢救新生儿窒息时的保暖措施有
A. 即卧于母亲胸前
B. 迅速擦干全身羊水
C. 用厚毛毯包紧
D. 置于远红外辐射台上
E. 立即给予热水沐浴
4. [多选题]急性羊水过多孕妇的临床表现包括
A. 呼吸困难
B. 胎心遥远
C. 全身水肿
D. 胎位不清
E. 胎动时感到腹痛
5. [多选题]胎儿与母体通过下列哪些组织在绒毛间进行物质交换
A. 绒毛间质
B.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C. 合体滋养层基膜
D. 毛细血管基膜
E. 母体毛细血管壁
6. [多选题]正常发育的相关因素有 ( )
A. 遗传
B. 内分泌
C. 营养代谢
D. 体育锻炼
E. 生活环境
7. [多选题]人体研究护理伦理的考虑重点有
A. 知情同意原则
B. 隐私保密原则
C. 避免伤害原则
D. 以人为本原则
E. 公平原则
8. [多选题]产前检查通过四步触诊可了解
A. 胎儿大小
B. 胎儿有无先天性畸形
C. 估计羊水量的多少
D. 胎先露
E. 胎方位
9. [多选题]下列关于正常成人的尿液情况正确的是
A. 每日尿量约为2500ml
B. pH为5~7,呈弱酸性
C. 尿比重为1.030~1.035
D. 新鲜尿液有氨臭味
E. 颜色为淡黄色、澄清、透明
10. [多选题]肠道隔离的原则有
A. 不要求戴口罩,接触污物时需戴手套
B. 同种病原体感染者可同住一室,室内应无蝇、无蟑螂
C. 接触污物或患者后或护理下一个患者前必须严格洗手
D. 一般不需穿隔离衣,仅在环境被污染易沾污工作服时才需要穿隔离衣
E. 被粪便污染的物品要随时消毒或装袋,并标记后运送焚烧或消毒处理
11. [多选题]关于产后出血,叙述正确的有
A. 产后2h是产后出血发生的高峰
B. 产后出血是分娩晚期严重的并发症
C. 引起产后出血的最主要原因是胎盘滞留
D. 产后膀胱过度充盈引起的出血应及时导尿
E. 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可应用缩宫素加强宫缩
12. [多选题]病区护士对新入院的一般患者应
A. 由主班护士安排床位
B. 做入院介绍
C. 测量生命体征
D. 进行入院护理评估
E. 指导常规标本的留取方法
13. [多选题]护理人员经手导致患者感染的原因有
A. 注意操作前洗手
B. 只注意操作后洗手
C. 手污染环境
D. 手污染物品
E. 有的护理人员本身就是病原携带者
14. [多选题]臀位孕妇第一产程的护理应注意
A. 临产早期胎膜未破时,可以适当下床活动
B. 少做肛查,预防胎膜早破
C. 臀位不宜灌肠,以免发生脐带脱垂
D. 阴道口见到胎儿肢体时,应立即消毒外阴,堵臀
E. 静脉滴注催产素
15. [多选题]化疗引起患者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的护理措施为
A. 鼓励患者进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
B. 尽量在治疗前或治疗结束后进食
C. 必要时可予镇静剂、止吐剂
D. 反应严重者可予静脉补液
E. 若呕吐物呈咖啡色应考虑停药
16. [多选题]人际传播的形式包括
A.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
B. 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传播
C. 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传播
D. 亲身传播
E. 自我传播
17. [多选题]关于正常卵巢周期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A. 卵泡自胚胎形成后即进入自主发育和闭锁
B. 卵泡内膜细胞在排卵后变为黄体细胞
C. 排卵后7~8天黄体发育达最高峰
D. 卵细胞受精后黄体继续发育成为妊娠黄体
E. 排卵后初级卵泡细胞完成其第1次成熟分裂
18. [多选题]关于胎头颅骨,描述正确的有
A. 由顶骨、额骨、颞骨各2块及枕骨1块构成
B. 由顶骨、颞骨各2块及额骨、枕骨各1块构成
C. 颅骨之间的缝隙称囟门
D. 大囟门呈菱形,位于胎头前部
E. 小囟门呈三角形,位于胎头后部
19. [多选题]关于胎盘的防御功能,说法正确的是
A. IgG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B. 胎盘的屏障作用极有限
C. 相对分子质量小对胎儿有害的药物可以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甚至致畸
D. 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
E. 一般弓形虫、衣原体和支原体不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
20. [多选题]预防医院感染的措施有
A. 监测
B. 隔离
C. 无菌技术
D. 消毒灭菌
E. 合理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