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卫生管理医学职称副高考试模拟试卷(L1),更多卫生管理(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患者因体质虚弱,或过于饥饿、情绪紧张及针刺手法过强等引起头晕、恶心、面色苍白,甚至胸闷心慌、汗出肢冷、脉搏微弱、不省人事的属针刺异常情况中的( )
A. 滞针
B. 后遗感
C. 弯针
D. 晕针
E. 气胸
2. [单选题]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可从哪种途径获得( )
A. 医院的病案
B. 社区的疾病监测资料
C. 公安部门的死亡登记
D. 单位团体的疾病健康登记
E. 以上均可
3. [单选题]下列属于三级预防措施的是( )
A. 心理康复
B. 戒烟戒酒
C. 体育锻炼
D. 合理营养
E. 早期治疗
4. [单选题]对中国目前存在的卫生问题,描述最恰当的是
A. 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居民的主要死因
B. 慢性病患病率已得到有效控制
C. 城乡居民健康状况之间差异不明显
D. 城市卫生资源过剩,农村卫生资源缺乏
E. 卫生法律体系健全
5. [单选题]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公共卫生革命其重要内涵为( )
A. 要想改变居民健康状态必须增加医疗照顾和卫生经费
B. 必须改变人民的不良行为和不科学的生活方式
C. 应该研制和增设医疗设备
D. 改变环境条件
E. 改变预防性卫生服务措施
6. [单选题]经调查得知甲、乙两地的糖尿病患病率为3.35%,按年龄标准化后,甲地糖尿病患病率为3.54%,乙地为3.02%,据此可以认为( )
A. 甲地年轻人患糖尿病较乙地多
B. 乙地年龄别人口构成较甲地年轻
C. 甲地年龄别人口构成较乙地年轻
D. 甲地糖尿病的诊断较乙地准确
E. 乙地糖尿病的诊断较甲地准确
7. [单选题]在判断因果联系的标准中,随着暴露剂量增加而联系强度也随之增大,表明( )
A. 存在联系的合理性
B. 存在联系的强度
C. 存在剂量一反应关系
D. 存在联系的一致性
E. 时间顺序合理,先因后果
8. [单选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我国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5种,实行分级管理,其中( )
A. 甲类2种、乙类22种、丙类11种
B. 甲类2种、乙类21种、丙类12种
C. 甲类2种、乙类24种、丙类9种
D. 甲类3种、乙类20种、丙类12种
E. 甲类3种、乙类21种、丙类11种
9. [单选题]在定性资料的统计描述中,为说明事物随时间发展的变化趋势时,宜采用动态相对数指标中的( )
A. 率
B. 构成比
C. 相对比
D. 定基比
E. 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10. [单选题]计算标化率的目的是:( )
A. 使大的率变小
B. 使小的率变大
C. 使率能更好的代表实际水平
D. 消除资料内部构成不同的影响,使率具有可比性
E. 起加权平均的作用
11. [单选题]下列关于统计表的要求,叙述错误的是:( )
A. 标题位于表的上方中央
B. 不宜有竖线及斜线
C. 备注不必列入表内
D. 线条要求三线式或四线式
E. 无数字时可以不填
12. [单选题]在现况研究中,通过调查通常可以获得( )
A. 发病率
B. 患病率
C. 罹患率
D. 死亡率
E. 病死率
13. [单选题]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是( )
A. 间日疟原虫
B. 恶性疟原虫
C. 三日疟原虫
D. 卵形疟原虫
E. 以上均是
14. [单选题]卫生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中,分析资料就是
A. 确定观察单位
B. 确定观察指标的数量
C. 研究观察指标的性质
D. 规定资料的类型
E. 计算分析并作出结论
15. [单选题]用变异系数比较变异程度适用于:( )
A. 相同指标,均数相差较大
B. 不同指标,均数相差较小
C. 不同指标,均数相差较大
D. 相同指标,标准差相差较大
E. 以上均不是
16. [单选题]在健康促进定义中的"生态学"是指( )
A. 能促使行为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所有意识形态方面的支持体系
B. 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
C. 有助于健康改善的保健制度
D. 健康教育对象及其周围的动物、植物、空气、土壤、水等系统
E. 以上都不正确
17. [单选题]目前,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也常被选作( )健康状况的指标
A. 婴儿
B. 幼儿
C. 儿童
D. 孕妇
E. 群体
18. [单选题]在学校开展学生体检属于健康行为中的( )
A. 基本健康行为
B. 预警行为
C. 保健行为
D. 遵医行为
E. 病人角色行为
19. [单选题]方差分析的应用条件是
A. 独立性、方差齐和非正态性
B. 独立性、方差不齐和非正态性
C. 独立性、方差不齐和正态性
D. 独立性、方差齐和正态性
E. 非独立性、方差齐和正态性
20. [单选题]镇肝熄风汤的君药是( )
A. 赭石
B. 怀牛膝
C. 龙骨
D. 玄参
E. 茵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