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黄土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更多中医针灸学主治医师考试的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在线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单选题]黄土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A. 熟地黄、人参、干姜、附子
B. 生地黄、当归、炮姜、附子
C. 熟附子、干姜、黄芪、人参
D. 干地黄、阿胶、附子、黄芩
E. 熟地黄、芍药、附子、干姜
[单选题]关于“金破不鸣”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久病音哑者多见
B. 病机为阴虚火旺,肺肾精气内伤
C. 久病失音者多见
D. 暴怒喊叫,伤及喉咙导致音哑或失音者
E. 多属实证
正确答案 :E
[单选题]下列各项,不属于肠痈临床特点的是
A. 反跳痛
B. 右下腹痛
C. 板状腹
D. 肌紧张
E. 发病急骤
正确答案 :C
解析:肠痈 【病因病机】 多因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不洁之物,致肠胃痞塞;或过食油腻辛辣,湿热内蕴肠间;或暴食后急迫奔走或腹部用力过度,肠络受损,瘀阻不通。以上原因皆可引起肠腑局部气血凝滞,郁而化热,积热不散,腐肉成痈。本病病位在大肠,病机不外气滞、血瘀、湿阻、热腐,基本病机为肠腑气蕴,热盛肉腐。 【辨证】 主症 转移性右下腹疼痛,疼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清泻湿热,通调腑气。以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主穴 天枢 阿是穴 阑尾 上巨虚 配穴 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便秘加腹结。 操作 诸穴均用毫针刺法。留针30~60分钟,每日针2次。 2.其他治疗 (1)电针法 选取右天枢、右阑尾穴,电针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3060分钟,每日2次。 (2)耳针法 选取阑尾、神门,中强刺激,每次留针30~60分钟,每日2次。
[单选题]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灸法量学要素的是( )
A. 艾灸时患者的体位
B. 施灸壮数
C. 艾灸施灸的距离
D. 艾灸的间隔时间
E. 艾炷的大小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有关急性脑血管病的病变部位,下列何者是不正确的
A. 脑血栓形成最易发生在大脑中动脉
B. 脑桥出血多由基底动脉的旁正中动脉破裂所致
C. 脑栓塞以大脑中动脉阻塞最常见
D. 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大脑凸面畸形血管破裂最多见
E. 脑出血的血管最多在豆纹动脉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黄疸病,鉴别湿邪为患与非湿邪为患的要点是
A. 口渴否
B. 呕吐否
C. 小便利否
D. 恶寒否
E. 发热否
正确答案 :C
解析:湿热并重证 茵陈蒿汤证 原文: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病因病机:本证由湿热内蕴脾胃所致。湿热交蒸,营卫不和则生寒热;湿热内蕴,脾胃升降失常则不欲饮食,若勉强进食,反而增湿助热,湿热上冲,则见头目眩晕、心胸不安。湿热郁蒸日久累及血分则形成黄疸。 证候: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身黄如橘子色、腹微满和小便不利等症状。 辨证:湿热倶盛。 治则:清利湿热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 湿重于热证 茵陈五苓散证 原文: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茵陈五苓散方: 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 上二物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提要:本条论述湿重于热的黄疸证治。 病因病机:湿热黄疸,湿多热少。 证候:全身发黄,黄色不甚鲜明,食少脘痞,身重便溏,小便不利,苔腻淡黄等症。 辨证:湿重于热。 治则:利湿清热退黄。 方药:茵陈五苓散。方中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五苓散化气利水除湿。
[单选题]蟾酥的功效是
A. 攻毒蚀疮,消肿生肌
B. 解毒止痛,开窍醒神
C. 消肿生肌,止痛开窍
D. 解毒消肿,祛腐生肌
E. 拔毒祛腐,止痛开窍
正确答案 :B
解析:蟾酥 功效:解毒,止痛,开窍醒神。 用法用量:内服0.015~0.03g,研细,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内服慎勿过量。外用不可入目。孕妇忌用。
[单选题]病人便溏,伴见纳呆呕恶,脘腹胀闷,头重如裹,苔白腻,最宜诊断为
A. 风湿犯表证
B. 寒湿困脾证
C. 肝脾不和证
D. 湿热蕴脾证
E. 脾阳虚证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的功用是
A. 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B. 清暑益气,和胃止呕
C. 清暑解热,化气利湿
D. 清暑益气,除湿健脾
E.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正确答案 :E
解析:清暑益气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竹叶石膏汤的鉴别应用 本方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治宜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中以西洋参益气生津,养阴清热,合西瓜翠衣清热解暑,共为君药。荷梗可以解暑清热,又可理气宽胸;石斛、麦冬助西洋参养阴生津,共为臣药。黄连苦寒,其功专于泻火,以助清热祛暑之力。知母苦寒质润,滋阴泻火;竹叶清热除烦,为佐药。甘草、粳米益胃和中,为使药。 清暑益气汤与竹叶石膏汤皆可治暑热耗伤气津之证,症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脉虚数等。但竹叶石膏汤以石膏与麦冬为主,功善清热泻火养阴,辅以人参、半夏调和脾胃,重在清解余热,兼以益气生津和胃。清暑益气汤以西洋参、石斛、麦冬为主,功善益气养阴,重在益气养阴生津。
[单选题]在额部,当两眉头之间的腧穴是
A. 攒竹
B. 当阳
C. 太阳
D. 印堂
E. 鱼腰
正确答案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