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卫生专业技术资格(中级)考试宝典2024心电学卫生专业技术中级加血提分考试试题(Q6),更多心电学技术中级职称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1. [单选题]以下为应用心电信息管理系统的优越性,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可避免传染病的传播和交叉感染
B. 可增加成本消耗
C. 可实现远程诊断和随时在线调阅心电图
D. 可数字化存储原始心电图信息,利于长期保存
E. 可随时调用患者的历次心电图信息
2. [单选题]以下为CK升高的原因,但应除外
A. 心肌炎
B. 剧烈运动
C. 脑损伤
D. 心肌梗死
E. 肺炎
3. [单选题]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历史上早期的医患关系中主要强调( )的责任
A. 医师
B. 病人
C. 药师
D. 家属
4. [单选题]在自己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按照医学道德规范的要求行事,是指( )的医学道德修养方法
A. 用敬
B. 积善
C. 慎独
D. 反省
5. [单选题]对医学道德行为的道德价值的意志反应是( )
A. 认知道德评价
B. 情感道德评价
C. 意志道德评价
D. 医学伦理决策
6. [单选题]以下为提示电池耗竭需要更换起搏器的指征,其中错误的是
A. 起搏频率下降10%
B. 磁铁频率下降10%
C. 脉冲幅度(电压)下降15%~20%
D. 电池内阻明显增大
E. 脉宽减少50%
7. [单选题]以下为需要与早期复极心电图相鉴别的疾病,但不包括
A. 急性心肌梗死
B. 急性心包炎
C. 变异型心绞痛
D. 预激综合征
E. Brugada综合征
8. [单选题]冠状动脉新鲜血栓的主要造影征象不包括
A. 管腔呈边缘不规则的狭窄--完全梗阻,呈杵状
B. 梗阻近心端管腔中可见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充盈缺损,又称轮廓征
C. 管腔内血栓被造影剂染色,而呈造影剂滞留征
D. 完全梗阻的冠状动脉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导丝,或注入造影剂后梗阻的管腔有部分开放
E. 可见侧支循环
9. [单选题]对安静状态下即有心肌缺血症状或者心肌梗死恢复期的患者,运动量宜选择
A. 5代谢当量以内
B. 7代谢当量以内
C. 10代谢当量以内
D. 14代谢当量以内
E. 20代谢当量以内
10. [单选题]关于心腔内电生理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高位右心房刺激可形成接近窦性心律时的心脏激动顺序
B. 冠状窦内发放电刺激可代表左心房起搏
C. 希氏束部位刺激形成正常QRS波群时,该部位记录到的是右束支电位
D. 在右心室心尖部刺激,体表心电图常呈左束支阻滞图形
E. 导管电极在心腔内某个部位记录到的波形代表该局部的电活动
11. [单选题]患者男性,53岁,看奥运会女排比赛时,突发胸痛3小时不能缓解,急诊心电图示急性侧壁、后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最可能为
A. 左主干
B. 左前降支
C. 左回旋支
D. 右冠状动脉
E. 肺动脉
12. [单选题]分隔心脏左、右心房的解剖结构是
A. 房间隔
B. 膈肌
C. 三尖瓣环
D. 二尖瓣环
E. 室间隔
13. [单选题]科学的生育观认为( )
A. 人口越多越好
B. 人口繁殖应遵循自然法则,不可人工干预
C. 今天人类应该而且能够控制自己的生育
D. 应该努力控制人口增长,因为人口越少越好
14. [单选题]Bruce方案四级的能耗值为
A. 5代谢当量
B. 7~8代谢当量
C. 10代谢当量
D. 14代谢当量
E. 20代谢当量
15. [单选题]动态心电图检查可用于
A. 心律失常相关症状的评价
B. 心肌缺血的诊断和评价
C. 心脏病患者预后的评价
D. 起搏器功能的评定
E. 以上都是
16. [单选题]关于新生儿及婴儿PR间期的描述,错误的是
A. PR间期与心率成正比
B. PR间期与年龄成正比
C. PR间期常<0.12s
D. PR间期<0.12s者占50%以上
17. [单选题]束支的不应期病理性延长,但小于PP间距,在心率增快时出现的束支阻滞应诊断为
A.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B. 室内差异性传导
C. 3相束支阻滞
D. 室性期前收缩
E. 4相束支阻滞
18. [单选题]1932年,首先提出心电图运动试验可作为冠心病辅助诊断方法的学者是
A. Arthur Master
B. S.Goldhammer
C. Robert Bruce
D. F.N.Wilson
E. T.Lewis
19. [单选题]关于心率减速力及连续心率减速力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 是无创性检测自主神经张力的技术
B. 是定量评估受检者交感神经张力高低的心电检测方法
C. 可用于心肌梗死后高危患者的预警与危险分层
D. 不适用于有心房颤动、频发房性或室性期收缩患者
E. 采用Holter技术可进行该项检测
20. [单选题]关于QT间期离散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可评估心肌缺血及某些心血管疾病的预后
B. 可预测心律失常事件
C. 检测方法复杂、费用较高,难以普及
D. 联合其他心电监测技术有助于筛查出高危人群
E. 正常值、敏感性、特异性目前尚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