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起广安门,南至白广路的牛街,是北京市最有名的街道之一。2018年,为了梳理过去30年牛街的民族团结工作,北京海峡两岸社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俊华和同事们住进了这里,一边走访街道办公人员,一边和居民展开座谈。
在为牛街打造新时代的新品牌时,刘俊华提出了一个理念,那就是“强化民生”。2023年,在“和合牛街2.0”推出时,提要中也再一次写明了“民生优先”。牛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街道,各族人民在这里一同居住、一同成长,基本的民生问题,就是基层治理的重中之重。
在空间的展板上,记录着牛街的历史,一进门的墙面上,绘制着象征各民族一家亲的石榴树,“和合”二字的内涵,则传递在每一代牛街人、每一个牛街居民的生活里。
第一眼看去,这个空间不算逼仄,却也被隔板挤得满满当当,然而在它刚投入运行时,中心主任毕春红却常听人说:“你们这中心真宽敞!”
百姓最关注的,除了教育,还有医疗。推开牛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大门,一层大厅被数道隔断和玻璃门划分成了一个个隔间,几位居民坐在其中,与医护人员交谈着。
和合,是和而不同、和羹之美、和合共生的意思。“和合牛街”作为一个基层社区治理品牌,则蕴含着“干群和合、民族和谐、邻里和善、家庭和美、文化和乐、社会祥和”的理念。
在和合动力空间内,既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也有为小商户提供的设备齐全、布景专业的直播间。在牛街经营的商户,可以通过工商联进行申请,到这里开设直播,白天在线下售卖,晚上到线上带货。
油价最新消息作为居住着20多个民族群众的老街区,无论何时来到这条街道,路旁的古建筑总是围着不少游客,小吃铺子前也往往排着长龙,而随着它们一同传承下来的,还有各民族手足相亲的家园情怀。今天的“和合”牛街,是这里的每一位居民、每一代人共同筑起的。
和合动力空间的五个小屋,体现着近些年牛街民族工作的创新之处。这里有专业的社工团队,有供牛街商户直播带货的直播间,还有一间议事厅供居民议事。
1997年,出生在牛街、成长在牛街的“老牛街人”米君兰又一次回到了这个熟悉的地方,以新任校长的身份,接手宣武回民小学的现代化改造工作。
“比如‘楼院+’的项目,我们的楼道应该怎么装饰,大家一起讨论,然后综合大家的意愿来装扮”,王焱说,“还有楼道里的环境卫生,拿出来议一议,大家参与了,知道这个事情推进有多不容易,就会自觉去维护。”
“三天之内,我们就得从原址搬走。”米君兰回忆道,师生用手推车、三轮车夜以继日地往外运,最后在三天内搬到了临时教学点。周转办学的那一年多里,米君兰常常忙到“过家门而不入”。2001年,一所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配备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学校终于落成了。“新学校让更多的各民族孩子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做一所既有优质教学,又有民族特色的学校,这样才不辜负牛街各民族老百姓的期望”,米君兰说。
两年前,作为牛街“空间治理”新实践的和合动力空间揭牌运营,从那时起,这里几乎每日都会举办一到两场社区活动,从手工制作到合唱团表演,这间屋子很少有空下来的时候。
从无到有、从图纸到建成,2017年,这个由厂房改造的卫生中心正式开始运行,亮堂堂的大厅里也有了第一批社区居民。“他们觉得家门口有个能输液的地方,拿药也方便,再也不用去大医院挤了”,毕春红说。
“座谈中有一个问题是‘如果让你用一个词形容牛街’,当时有位居民的回答就是‘和合’”,秘书长黄婉秋说。这个答案给她和调研小组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在前期课题组的讨论中,他们也是用“和合”来概括牛街的。
过去,牛街有“民生一条街”,从幼儿园、中小学,到养老院、卫生站,步行15分钟,人们就能找到大部分公共服务场所,很多问题不用出街就能解决。如今,牛街在民生服务上正变得更细致、更体贴。
“任何一个街道,服务的都是全体居民,从民生的角度来说,所有人都是一样的”,黄婉秋说。(完)(《中国新闻》报作者王曦泽报道)
作为一个老街区,牛街的胡同曾经也和北京许多老城区一样,存在着堆放物料、随意停车的问题,而在规划师的帮助下,这两年,法源寺后街西口等三个小区域都建成了新的口袋公园。增设的长椅、重新铺设的地面和十余种绿植,为附近居民提供了一个“下楼走两步就能到”的绿色空间。
慢慢地,卫生中心在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的基础上,不断地拓展诊疗项目,强化慢性病的干预管理,家庭医生与周边居民建起了微信群,帮助他们做健康自测、上门给行动不便的老人做体检。随着项目的增加,中心的就诊人群越来越大,这个宽敞的大厅也就变得拥挤了起来。
“这就是他们生活在牛街的感受——‘我们是一家人’”,黄婉秋说,“‘和合牛街’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来自于基层的,是过去几十年街道工作的结晶,也是牛街居民对这个社区的感性认识。”
这个“宽敞”的卫生中心,凝聚着毕春红和牛街许多医护人员的心血。2010年,为了推行分级诊疗模式,牛街社区的卫生工作从回民医院剥离出来,原先的三个卫生站,已经不能满足社区医疗的需求。
宣武回民小学是北京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特色学校,也是1971年米君兰从师范毕业后入职的第一所学校,她仍记得刚来时的教学楼是“摇摇晃晃”的。米君兰说:“最早那是一座木板楼,八十年代才改建成了红砖教学楼。”
176.96MB
查看623.83MB
查看15.8MB
查看921.76MB
查看778.92MB
查看329.65MB
查看732.87MB
查看434.46MB
查看482.22MB
查看409.92MB
查看640.97MB
查看640.43MB
查看503.49MB
查看330.85MB
查看960.41MB
查看637.96MB
查看702.12MB
查看469.23MB
查看599.69MB
查看361.62MB
查看723.95MB
查看156.39MB
查看799.86MB
查看206.63MB
查看318.58MB
查看762.29MB
查看297.30MB
查看161.26MB
查看600.38MB
查看176.53MB
查看750.49MB
查看132.41MB
查看741.96MB
查看579.44MB
查看401.42MB
查看483.71MB
查看194.12MB
查看181.71MB
查看828.43MB
查看332.40MB
查看823.29MB
查看797.14MB
查看737.79MB
查看775.71MB
查看612.23MB
查看516.46MB
查看874.17MB
查看639.64MB
查看159.45MB
查看383.30MB
查看354.30MB
查看548.96MB
查看690.18MB
查看458.37MB
查看456.90MB
查看330.83MB
查看237.69MB
查看317.10MB
查看894.18MB
查看276.16MB
查看803.80MB
查看178.43MB
查看613.49MB
查看615.31MB
查看943.87MB
查看374.14MB
查看403.38MB
查看136.54MB
查看134.94MB
查看493.21MB
查看941.11MB
查看690.37MB
查看617.48MB
查看340.23MB
查看940.94MB
查看182.18MB
查看491.29MB
查看520.66MB
查看900.69MB
查看663.25MB
查看424.42MB
查看106.96MB
查看638.39MB
查看563.10MB
查看356.10MB
查看861.83MB
查看631.62MB
查看555.37MB
查看841.79MB
查看141.74MB
查看891.69MB
查看340.63MB
查看256.23MB
查看239.81MB
查看961.13MB
查看715.19MB
查看121.27MB
查看239.53MB
查看146.76MB
查看843.27MB
查看364.28MB
查看472.17MB
查看159.20MB
查看368.82MB
查看
346 乳山eq
195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
2025-07-03 04:30:12 推荐
864 188****2055
「央视新闻」曾让全网心疼的豆豆,上小学了!📉
2025-07-02 16:43:42 不推荐
489 152****5520
「共青团中央」从“莱猪”“加牛”到“洗白”核污水,民进党媚外害台无底线!📍
2025-07-03 03:16:43 推荐
86 卡通救护车图画册
「共青团中央」全村出动,盛装出席!大学新生送行队伍一眼望不到头哇!📐
2025-07-01 16:55:57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