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卫生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宝典公共卫生学中级终极考试模拟试卷(F1),更多公卫主治医师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1. [单选题]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用氯消毒时
A. 接触1~2小时,游离性余氯不低于1mg/L
B. 接触1~2小时,游离性余氯不低于0.5mg/L
C. 接触30分钟,游离性余氯不低于0.5mg/L
D. 接触30分钟,游离性余氯不低于0.3mg/L
E. 接触30分钟,游离性余氯不低于1mg/L
2. [单选题]下列关于儿童X射线检查防护原则错误的是( )
A. 遵循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使儿童剂量保持在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
B. 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群检必须控制
C. 建立并执行质量保证
D. 由于只进行很少的检查,可以不防护
E. 设备防护性能、设施及操作符合《医用诊断X射线卫生防护标准》
3. [单选题]预防性卫生监督属于( )
A. 没有必要
B. 事中监督
C. 事前监督
D. 事后监督
E. 以上都不对
4. [单选题]下列物质中属于多糖的是( )
A. 糖元
B. 蔗糖
C. 麦芽糖
D. 葡萄糖
E. 果糖
5. [单选题]规范全世界精神科医生行为准则的是( )
A. 《希波克拉底誓言》
B. 《赫尔辛基宣言》
C. 《纽伦堡法典》
D. 《纪念白求恩》
E. 《夏威夷宣言》
6. [单选题]下列为我国化妆品法规名称的是
A. 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
B. 化妆品卫生标准条例
C. 化妆品卫生使用条例
D. 化妆品卫生许可证
E. 化妆品卫生监督暂行规定
7. [单选题]下列不是砷对人体危害的是( )
A. 消化道症状,呕吐恶心
B. 与血红蛋白结合
C. 损伤神经系统
D. 损伤肾脏
E. 易在皮肤毛发指甲中蓄积
8. [单选题]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好发年龄( )
A. 青年
B. 中年
C. 儿童
D. 青春期
E. 老年
9. [单选题]关于判断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不正确的是
A. 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
B. 与该地区某种化学元素之间关系密切
C. 疾病的发生与地质中某种化学元素之间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
D. 受害人群广泛性及是否暴发流行
E. 疾病的发生在不同时间、地点、人群中有同样的相关性
10. [单选题]人类健康行为可大致分为五类:基本健康行为、保健行为、避环境危害行为、戒除不良嗜好行为和
A. 健康心理
B. 健康生活习惯
C. 健康从医行为
D. 自卫行为
E. 合理饮食
11. [单选题]下列哪种是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 )
A. 伤寒菌苗
B. 卡介苗
C. 麻疹疫苗
D. 白喉类毒素
E. 破伤风抗毒素
12. [单选题]《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所占比重最少的食物是
A. 谷类食物
B. 蔬菜和水果
C. 肉类等动物性食物
D. 奶类和豆类
E. 油脂类
13. [单选题]小张医生和老李医生在编写职业卫生培训教材时,在关于“生产环境”的内涵方面提出了一些想法,以下不正确的是
A. 可以不包括大自然形成的环境
B. 可以是车间内的人为环境
C. 也可以称为“生产作业环境”
D. 可以包括大自然形成的环境和车间内环境
E. 生产环境与劳动者健康密切相关
14. [单选题]传统的毒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
A. 细菌
B. 微波
C. 核素
D. 病毒
E. 各种外源化学物
15. [单选题]二氧化硫和氟化物为主要污染物的事件是( )
A. 伦敦烟雾事件
B. 洛杉矶烟雾事件
C.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D. 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E. 印度博帕尔事件
16. [单选题]环境介质具体指的是( )
A. 大气、水和土壤(岩石)
B. 大气、水、土壤(岩石)和食物
C. 大气、水、生物体和土壤(岩石)
D. 大气、食物、生物体和土壤(岩石)
E. 以上都不是
17. [单选题]营养教育活动的五个步骤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 设计→选择教育途径和资料→实施教育→准备教育资料和预试验→评价
B. 设计→准备教育资料和预试验→选择教育途径和资料→实施教育→评价
C. 设计→选择教育途径和资料→准备教育资料和预试验→实施教育→评价
D. 设计一准备教育资料和预试验一实施教育→选择教育途径和资料→评价
E. 设计→准备教育资料和预试验→评价→选择教育途径和资料→实施教育
18. [单选题]下列哪项是《行政处罚法》公开原则的体现( )
A. 执法主体的法定性
B. 实行和回避制度
C. 法无明文不处罚
D. 程序合法
E. 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要告知
19. [单选题]我国成年人膳食中碳水化物提供能量占全日摄入总能量的适宜百分比为( )
A. 40%以下
B. 40%~54%
C. 55%~70%
D. 70%~80%
E. 80%以上
20. [单选题]疾病监测的目的不包括( )
A. 描述疾病分布
B. 预测疾病流行
C. 验证病因假设
D. 制订预防措施
E. 评价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