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医学中级职称考试宝典心血管内科学中级资格模拟考试练习题(E6),更多心血管内科学主治医师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1. [单选题]下列发热疾病中,不伴结膜充血的是
A. 麻疹
B. 流行性出血热
C. 结缔组织病
D. 斑疹伤寒
E. 钩端螺旋体病
2. [单选题]肺动脉瓣狭窄的病理解剖分型中最多见的部位是
A. 瓣膜部
B. 瓣膜部和肺动脉干
C. 肺动脉主干或主要分支
D. 右室流出道漏斗部
E. 漏斗部和肺动脉主要分支
3. [单选题]男性,72岁。查体见角膜边缘及周围出现灰白色混浊环。是由于下列哪项原因所致
A. 类脂质沉着
B. 铜代谢障碍
C. 铁代谢障碍
D. 白内障
E. 维生素C缺乏
4. [单选题]对于右心室流出道室速,下列可作为首选的药物是
A. 胺碘酮
B. 奎尼丁
C. β受体阻滞剂
D. 地高辛
E. 腺苷
5. [单选题]女性,26岁。甲状腺功能亢进。其查体特征性的改变是
A. 甲状腺质地柔软
B. 甲状腺弥漫,对称
C. 甲状腺可闻及血管杂音
D. 甲状腺随吞咽动作活动
E. 甲状腺触及结节
6. [单选题]窦性停搏与窦房传导阻滞的心电图鉴别诊断要点为
A. 窦性停搏时的长P-P间期是基本窦性间期的整数倍;窦房阻滞时的长P-P间期不是基本窦性P-P间期的整数倍
B. 窦性停搏时的长P-P间期不是基本窦性间期的整数倍;窦房阻滞时的长P-P间期是基本窦性P-P间期的整数倍
C. 窦性停搏时的长P-P间期是窦房阻滞时的长P-P间期的整数倍
D. 窦房阻滞时的长P-P间期是窦性停搏时的长P-P间期的整数倍
E. 窦性停搏时的长P-P间期与窦房阻滞时的长P-P间期均为基本窦性P-P间期的整数倍
7. [单选题]女性。着凉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发热,该患者查体可能出现的体征有
A. 右上腹压痛
B. 下腹压痛
C. 上腹正中压痛
D. 左上腹压痛
E. 脐周压痛
8. [单选题]急性心肌梗死伴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呈二联律,应首选治疗的药物是
A. 普罗帕酮
B. 美托洛尔
C. 胺碘酮
D. 利多卡因
E. 奎尼丁
9. [单选题]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常受累的脏器是
A. 肺脏
B. 肾脏
C. 心脏
D. 胃肠道
E. 神经系统
10. [单选题]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最具诊断价值的表现是
A. 腹水
B. 脾大,脾功能亢进
C. 腹壁静脉曲张
D. 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曲张
E. 黄疸
11. [单选题]男性,64岁,近日有夜间端坐呼吸、胸闷、气促发作伴咳嗽,在考虑心源性哮喘与支气管哮喘的鉴别时,下列哪项支持心源性哮喘的诊断( )
A. 肝肿大伴下肢浮肿
B. 心率超过120次/分
C. 双肺底湿啰音
D. 咳嗽、咳痰
E. 心脏向左扩大伴奔马律
12. [单选题]洋地黄类药物作用机制不包括
A. 对心脏有抑制房室传导作用
B. 可减慢心室率
C. 可增加心肌收缩力
D. 反射性地使周围血管阻力下降
E. 综合其对心脏的各种作用,最终使心肌耗氧量增加
13. [单选题]女性,52岁。近4年来上腹痛反复发作,多次诊断为急性胰腺炎,每次发病前均无明显诱因。该患者发病的最常见病因可能是
A. 急性传染病
B. 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C. 家族性高脂血症
D. 胆道疾病
E. 特发性胰腺炎
14. [单选题]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指( )
A. 医生与病人的关系
B. 医生与患者家属的关系
C. 各类医务人员与患者的关系
D. 各类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关系
E. 以上都不对
15. [单选题]女性。20岁。右上肢血压185/100mmHg,左上肢175/95mmHg,右下肢150/90mmHg,左下肢145/80mmHg。该患者诊断为
A. 肾动脉狭窄
B. 嗜铬细胞瘤
C.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D. 库欣综合征
E. 主动脉狭窄以
16. [单选题]下列体征不应出现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中的是
A. 交替脉
B. 心底部与心前区心房搏动音
C. 心率慢而规则,35~50次/分
D. 间可闻及响亮清晰的"大炮音"
E. 第一心音强弱不等
17. [单选题]氨茶碱的安全血药浓度为( )
A. 1~5μg/ml
B. 6~15μg/ml
C. 16~20μg/ml
D. 21~30μg/ml
E. 31~40μg/ml
18. [单选题]急性心肌梗死时,最先恢复正常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是
A. CPK
B. CPK-MB
C. 肌红蛋白
D. 肌钙蛋白I
E. 肌钙蛋白T
19. [单选题]严重吸气性呼吸困难最主要的特点为下列中的
A. 呼吸频率,深度,节律改变
B. 发绀明显
C. 鼻翼扇动
D. "三凹征"
E. 以上都不是
20. [单选题]传染病流行过程需要的三个基本条件是( )
A. 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力、特异性定位
B. 病原体、人体和它所处的环境
C.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D. 病原体、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E. 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