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副高级卫生技术资格考试宝典临床血液技术副高医学高级职称考试试题(B3),更多临床血液技术(副高)副主任技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细胞免疫表型分析时,CD阳性一般指阳性细胞
A. ≥10%
B. >15%
C. ≥20%
D. >25%
E. ≥30%
2. [单选题]下列哪项Coombs试验阴性
A. 系统性红斑狼疮
B. 恶性淋巴瘤
C.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D.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E. 再生障碍性贫血
3. [单选题]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A.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B. 抗人球蛋白试验
C. 血红蛋白电泳分析
D. 酸溶血试验
E.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4. [单选题]血培养应采用的抗凝剂是
A. 乙二胺四乙酸(EDTA)
B. 枸橼酸钠
C. 草酸盐
D. 聚苯乙烯磺酸钠(SPS)
E. 肝素
5. [多选题]在血管内皮细胞合成或表达的物质是( )。
A. 凝血酶调节蛋白
B.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C. 糖蛋白Ⅱb/Ⅲa
D. 糖蛋白Ⅰb
E. 纤维蛋白原
6. [单选题]下列组合,哪项是错误的
A. 淋球菌--血液传播
B. 布氏杆菌--接触传播
C. 伤寒杆菌--消化道传播
D. 乙型链球菌引起的猩红热--呼吸道传播
E. 脑膜炎球菌--呼吸道传播
7. [单选题]关于小体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是一种特殊的小红细胞
B. 血小板的形态变异
C. 中性粒细胞胞质毒性变
D. 异型淋巴细胞
E. 吞噬小体
8. [单选题]急非淋白血病M2与M1型的主要区别是
A. Auer小体多少
B. 过氧化物酶染色阳性程度
C.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程度
D. 原始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以下阶段所占比例
E. 骨髓增生程度
9. [多选题]红细胞平均指数包括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血平均红蛋白含量(MCH)及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下列关于这三者描述不正确的有( )。
A. MCV、MCH、MCHC三者之间无联系
B. 贫血患者虽有RBC明显降低,但其平均指数可正常
C. MCV降低,MCH降低,其MCHC也一定降低
D. MCV升高,MCH升高,MCHC也一定升高
E. 红细胞平均指数正常,提示红细胞形态正常
10. [单选题]β-TG主要由肾脏排泄,故可评价
A. 糖尿病预后
B. 尿毒症预后
C. 白血病预后
D. 急性肾炎预后
E. SLE的预后
11. [多选题]缺铁性贫血所致外胚层营养障碍,临床表现有
A. 毛发干燥无光泽
B. 皮肤干燥发皱
C. 指甲扁平或反甲
D. 杵状指
E. 浮肿
12. [单选题]下列叙述不是造血祖细胞的主要特征的有
A. 具有高度增殖能力
B. 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
C. 弱表达CD34
D. 对称性有丝分裂
E. 具有定向分化能力
13. [单选题]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的目的是检查患者
A. 红细胞表面的不完全抗体
B. 红细胞表面的完全抗体
C. 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
D. 血清中的完全抗体
E. 血清中的寒冷性溶血抗体
14. [多选题]弥漫性肝脏疾病常产生一种出血性素质,下列关于该病的陈述,哪些是正确的
A. 维生素K通常只有轻微的或根本无纠正作用
B. 血小板的质和量的缺陷常见
C.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通常缩短
D. 浓缩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在治疗上是非常有用的
E. 常可检测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
15. [单选题]骨髓象相似而血象有区别的疾病是
A. PNH和再生障碍性贫血
B.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和海洋性贫血
C. 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
D. 类白血病反应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E.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16. [单选题]下列哪项属于血管内溶血
A. PNH
B. 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C. 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D. 缺铁性贫血
E. 脾功能亢进
17. [单选题]放射免疫分析法中,下列有关准确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测得最少量的物质浓度
B. 重现性
C. 检测到单一物质的最高浓度
D. 测定值与真值(或期望值)接近程度
E. 确定回收率
18. [单选题]关于控制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主要用于常规方法的标化
B. 它的数值已由决定性方法确定
C. 它的数值已由决定性方法确定,或由高度准确的方法确定,所含杂质也已经定量
D. 用于校正决定性方法
E. 用于质量控制,一般不用于标化
19. [单选题]常可引起败血症的细菌有
A. 白喉杆菌
B. 破伤风杆菌
C. 铜绿假单胞菌
D. 百日咳鲍特菌
E. 肉毒杆菌
20. [多选题]郎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以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中郎汉斯细胞病理性增殖为特点的疾病,其临床类型包括( )。
A. 窦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B. 骨嗜酸肉芽肿
C. 戈谢细胞综合征
D. 莱特勒-西韦综合征
E. 汉-薛-柯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