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3临床基础检验副高医学职称实战模拟在线题库(AJ3),更多临床基础检验(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关于试管凝集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用已知抗原作为诊断菌液来检测未知抗体
B. 由于电解质浓度和pH不适当等,可出现假阳性及假阴性反应
C. 以产生凝集现象的最低稀释度为血清中抗体的效价
D. 必须在实验室设立阴、阳性对照
E. 该方法为半定量试验方法
2. [单选题]男性,62岁,有咳嗽、咳痰,带血丝,做痰液脱落细胞检查:细胞呈细长形;含有一个深染而细长的胞核,核染色质粗糙,居中,无核仁;胞质含角质,染鲜红色,提示为 ( )
A. 大细胞未分化癌细胞
B. 蝌蚪形癌细胞
C. 纤维形癌细胞
D. 癌珠
E. 圆形癌细胞
3. [单选题]半固体培养基中琼脂浓度为
A. 1%~20%
B. 6%~10%
C. 0.2%~0.7%
D. 0.01%~0.1%
E. 1%~5%
4. [多选题]关于毛细血管采血,正确的说法是 ( )
A. 用于需血量少的试验
B. 切忌用力挤压,否则标本中可混入组织液
C. 手指血比耳垂血结果恒定
D. 采血部位皮肤应完整
E. 进行多项手工法检查时,无需考虑采血顺序
5. [单选题]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的骨髓瘤细胞不具有以下哪一特点
A. 稳定易培养
B. 自身可分泌免疫球蛋白
C. 融合率高
D. HGPRT缺陷株
E. 是肿瘤细胞
6. [单选题]鼠疫耶尔森菌、炭疽芽孢杆菌、布鲁杆菌三者的共同特点是
A. 革兰染色阴性
B. 有芽孢
C. 大多经皮肤感染
D. 人畜共患
E. 经昆虫媒介感染
7. [单选题]影响检验结果的内在生物因素中,固定因素是指
A. 食品和药物
B. 娱乐和运动
C. 年龄和性别
D. 时间和体位
E. 刺激和情绪
8. [单选题]关于再生障碍性贫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全血细胞减少
B. 骨髓在某些部位可见增生灶
C. 骨髓非造血细胞增多
D. 巨核细胞多数增加
E. 骨髓铁染色细胞外铁增加
9. [单选题]决定PT测定灵敏度的主要因素是
A. 采血过程是否顺利
B. 选用硅化管采集标本
C. 组织凝血活酶试剂的质量
D. 组织凝血活酶的ISI值
E. 标本保存在4℃时,必须于24小时内测定
10. [单选题]在ELISA定性检测中,当弱阳性室内质控物检测为阴性时,以下处理当天检测结果方式最为正确的是
A. 阳性结果可以发出,找到失控原因后,对阴性样本重新进行检测
B. 先将结果发出,再查找原因
C. 报告一律不发,找到失控原因后,对所有样本重新进行检测
D. 阴性结果可以发出,找到失控原因后,对阳性样本重新进行检测
E. 发出全部报告,下次检测时更换质控品
11. [单选题]下列属于选择培养基的是
A. 克氏双糖铁琼脂培养基
B. 动力-吲哚-尿素培养基
C. 碱性蛋白胨水培养基
D. 葡萄糖发酵管
E. SS琼脂培养基
12. [单选题]有关尿亚硝酸盐的检测,错误的叙述是 ( )
A. 尿路感染致病率最高的是大肠埃希菌属
B. 阳性提示泌尿系统感染
C. 阴性结果可排除菌尿的可能
D. 标本被亚硝酸盐或偶氮试剂污染可呈假阳性
E. 标本放置时间过久可呈假阳性
13. [多选题]交叉配血时出现:主侧(+)、自身(+)、抗体筛选(+),可能原因是( )。
A. 患者使用了血浆扩容物
B. 交叉配血过程存在污染
C. 患者清蛋白/球蛋白比值不正常
D. 供血者红细胞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
E. 患者血清中可能同时存在自身抗体和同种抗体
14. [单选题]成人静脉采血,采血的部位通常是
A. 手背静脉
B. 肘部静脉
C. 颈外静脉
D. 内踝静脉
E. 股静脉
15. [单选题]对正常成熟红细胞形态描述错误的是
A. 双凹圆盘形,大小相似
B. 胞核呈圆形,无核仁
C. 平均直径7.2μm
D. 胞质内无异常结构
E. Wright染色后呈淡粉红色,中央约1/3为生理性淡染区
16. [单选题]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尿糖定性方法是( )。
A. 试带法
B. 比色法
C. 滴定法
D. 班氏法
E. 薄层层析法
17. [单选题]尿沉渣显微镜检查方法不包括( )。
A. 尿液干化学法
B. SM染色法
C. 自然沉降法
D. 直接镜检法
E. 离心镜检法
18. [单选题]真空采血管的标识正确的是
A. 黄盖管加有枸橼酸钠
B. 红盖玻管加有添加剂
C. 绿盖管加有氟化钠
D. 紫盖管加有EDTA
E. 灰盖管加有肝素钠
19. [单选题]尿三杯试验中,血尿以第三杯为主,推测出血部位可能在
A. 尿道
B. 膀胱
C. 输尿管
D. 肾小球
E. 肾盂
20. [多选题]关于红细胞参考值范围的变化,正确的叙述是 ( )
A. 男性儿童在6~7岁时最低
B. 初生儿红细胞明显增高,但出生1月后就逐渐下降
C. 男性25~30岁时达高峰
D. 女性13~15岁时达高峰
E. 女性21~35岁时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