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理化检验技术医学副高专业知识考试试题(X1),更多理化检验技术(副高)副主任技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从2004年4月至2005年3月,在某制鞋厂,每个月用无泵型采样器检测工作场所空气中苯和甲苯的浓度,同时采集有代表性工人的血样和尿样,测定苯和甲苯的代谢物等指标。这一过程属于
A. 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
B. 环境监测和生物材料检测
C. 环境监测和健康监护
D. 环境检测和生物检测
E. 生物监测和健康监护
2. [单选题]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法可以分别测定食品中As(V)和As(Ⅲ)等不同的价态形式,这是下列哪种因素决定的
A. 在不同介质中的氢化反应速度
B. 温度的影响
C. 氢化物浓度的影响
D. 激发能量
E. 吸收波长
3. [单选题]常用哪种粒径表示空气中颗粒物的大小
A.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B. 几何直径
C. 扩散直径
D. 颗粒纵向长度
E. 颗粒横向长度
4. [多选题]生化自动分析中获得单色光的方式有
A. 使用干涉滤光片
B. 采用单色光光源
C. 使用全息反射式光栅
D. 使用蚀刻式凹面光栅
E. 使用氢灯作光源
5. [单选题]测定污水及尿液中酚时,为保存样品应加入的试剂是
A. 硫酸
B. 氢氧化物
C. 乙酸
D. 碳酸钠
E. 氯化钠
6. [单选题]不分光红外法二氧化碳测定仪进气口接氯化钙的作用是
A. 防止有机蒸气干扰
B. 防止粉尘进入干扰
C. 防止二氧化硫干扰
D. 防止二氧化氮干扰
E. 防止大量水气进入造成灵敏度降低
7. [单选题]配制汞标准溶液时,为防止汞浓度的改变,按《化妆品卫生规范》,应如下操作
A. 稀释后,立刻分装于小容器,并保存于-18℃
B. 配制时,加入硝酸使最终浓度为0.5mol/L
C. 配制时,加入硝酸-铬酸钾使最终浓度分别为5%和0.5%
D. 配制时,加入硝酸使最终浓度为5%
E. 配制时,加入硝酸-重铬酸钾使最终浓度分别为5%和0.05%
8. [单选题]原子由激发态返回基态过程中,可以测量到的光谱是
A. 原子吸收光谱和原子发射光谱
B. 原子吸收光谱 和原子荧光光谱
C. 原子荧光光谱
D. 原子发射光谱和原子荧光光谱
E. 原子吸收光谱
9. [单选题]EDTA-2Na的化学名为
A. 二硫腙二钠
B. 二氮杂菲二钠
C. 变色酸二钠盐
D.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
E. 邻苯二甲碳二钠盐
10. [单选题]使用分析天平时,加减砝码和取放物体必须休止天平,这是为了
A. 防止天平盘的摆动
B. 减少玛瑙刀口的磨损
C. 增加天平的稳定性
D. 加快称量速度
E. 防止读数漂移
11. [单选题]按照采样原理不同,无泵型采样器可分为哪两类
A. 指示型和富集型
B. 扩散型和渗透型
C. 携带型和固定型
D. 吸附型和阻留型
E. 采样型和检测型
12. [单选题]化学定性分析对照试验的目的是
A. 检查试剂和试验用水
B. 检查试验用具
C. 检查试剂和反应条件
D. 检查样品预处理
E. 检查操作过程
13. [单选题]下列因素中,对固体吸附剂管的最大采样体积无影响的是
A. 固体吸附剂的性质
B. 采样流速
C. 气温
D. 气体的密度
E. 空气中待测物的浓度
14. [单选题]蒸馏装置中,温度计水银球上部应位于何处
A. 蒸馏烧瓶支管底部的水平面上
B. 蒸馏瓶底2cm处
C. 蒸馏瓶底部
D. 蒸馏瓶支管口上方
E. 蒸馏液中部
15. [单选题]空气采样时要记录气温和大气压力,这两个参数在采样中的作用是
A. 判断污染物在空气中存在的状态
B. 将采样条件下的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采样体积
C. 判断空气中污染物浓度高低
D. 决定选用哪种分析方法
E. 决定选用哪种采样方法
16. [单选题]采集工作场所空气中金属汞时,最常用的吸收液是
A. 酸性氯化亚锡溶液
B. 碱性高锰酸钾溶液
C.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D. 碱性氯化亚锡溶液
E. 硫酸溶液
17. [单选题]卫生理化检验中,对样品(如食品、生物材料、水、空气)测定造成污染的主要来源为
A. 周围环境、试剂、器材
B. 操作人员、药品器械
C. 试剂、器材
D. 周围环境、试剂、操作人员
E. 周围环境、器材、操作人员
18. [单选题]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分光光度法测砷时要用到醋酸铅棉,醋酸铅棉的作用是
A. 除去氯化物的干扰
B. 除去碘化物的干扰
C. 作为还原剂
D. 作为氧化剂
E. 除去硫化氢的干扰
19. [多选题]从现场采样到实验室需要一段时间,由于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作用,水样中的各组份可能发生改变,下列哪几项要求在现场测定
A. 余氯
B. 硝酸盐氮
C. 四氯化碳
D. pH
E. 氯仿
20. [单选题]烟酸的国标检测方法为
A. 微生物法
B. 红外检测法
C. 高效液相色谱法
D. 磁共振法
E. 气相色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