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宝典骨外科主治医师真题部分答案(W8),更多骨外科学主治医师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1. [单选题]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最重要的依据是
A. X线平片
B. MRI
C. CT
D. 电生理检查
E. 病史、症状及体格检查
2. [单选题]肋骨骨折的处理原则,下列不正确的是
A. 镇痛
B. 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早期下床活动
C. 尽早施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D. 固定胸廓
E. 防治并发症
3. [单选题]急性肾衰竭少尿期可出现的血生化变化是
A. 高钾、高钠、高磷、高钙、低镁、低氯
B. 高钾、低钠、低磷、低钙、高镁、低氯
C. 高钾、低钠、高磷、低钙、高镁、低氯
D. 高钾、高钠、低磷、高钙、低镁、低氯
E. 高钾、高钠、高磷、高钙、高镁、高氯
4. [单选题]菌血症是指
A. 循环血液中存在活的细菌
B. 大量毒素而非病原体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剧烈的全身反应
C. 各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一系列全身性炎症反应的过程
D. 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引起的炎症反应
E. 宿主因感染而产生的全身性炎症反应过程
5. [单选题]3岁半儿童,父母牵其手跳过台阶后,患儿哭闹,左肘不让碰,左上肢不愿做任何活动,可能的诊断是
A. 肱骨髁上骨折
B. 桡骨头半脱位
C. 肩关节脱位
D. 肘关节内侧韧带损伤
E. 尺骨鹰嘴撕脱骨折
6. [单选题]发生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最常见的原因是
A. 肿大胆囊压迫胆总管
B. 胆总管结石
C. 胆总管狭窄
D. 肝脓肿合并出血,阻塞胆管
E. 胆总管肿瘤合并梗阻
7. [单选题]发生在输血2小时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 变态反应
B. 发热反应
C. 过敏反应
D. 溶血反应
E. 细菌污染反应
8. [单选题]特异性感染包括
A. 痈
B. 急性淋巴结炎
C. 气性坏疽
D. 急性阑尾炎
E. 急性腹膜炎
9. [单选题]男性,28岁。右肾结核无功能伴左肾严重积水,膀胱挛缩。查:血肌酐768μmol/L,血红蛋白82g/L。治疗最好采取
A. 肠道扩大膀胱术
B. 左肾造瘘术
C. 右肾切除术
D. 右肾切除+左肾造瘘术
E. 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左肾造瘘术
10. [单选题]有关严重烧伤患者早期喂养的概念哪一项是正确的
A. 休克期禁食,休克期后再逐渐开始经胃肠道营养
B. 休克期即给予足量高营养膳食
C. 休克期积极抗休克,同时通过静脉补充营养
D. 休克期静脉补充高张葡萄糖
E. 休克期积极抗休克,同时经胃肠道少量进流食
11. [单选题]无骨折脱位的脊柱脊髓损伤早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
A. 20%甘露醇脱水
B. 地塞米松
C. 短期大剂量甲泼尼龙
D. 神经营养剂
E. 颈部固定制动
12. [单选题]骨髓瘤可采取的治疗方法为
A. 放射治疗
B. 化学治疗
C. 手术治疗
D. 放射治疗+手术治疗
E. 化学治疗+手术治疗
13.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胰腺炎基本病理改变的是
A. 梗阻
B. 坏死
C. 出血
D. 充血
E. 水肿
14. [单选题]前臂双骨折桡骨上1/2段骨折近端屈曲旋后畸形的主要原因
A. 肱三头肌牵拉
B. 肱二头肌牵拉
C. 肱二头肌及旋后肌牵拉
D. 旋前圆肌牵拉
E. 旋前圆肌牵拉及旋前方肌牵拉
15. [单选题]女性,51岁,急性化脓性胆管炎,B型超声波检查显示胆总管扩张、下端有结石数枚。血pH7.30,脉搏124/min,血压10.7/8kPa(80/60mmHg)。正确的治疗原则是
A. 经短期积极抗休克治疗后做胆总管引流术
B. 立即手术引流胆总管
C. 大量输液,待血压正常后及早手术
D. 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不手术
E. 先纠正酸中毒后再手术
16. [单选题]保守治疗无效,多次复发的小腿慢性溃疡首选以下哪项( )
A. 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生素,加强营养
B. 皮瓣移植或截肢
C. 清创培养肉芽,游离植皮
D. 局部清创,应用抗生素
E. 大隐静脉切除术
17. [单选题]下列除了哪一项,都是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的常见体征
A. 肺动脉瓣听诊区第二心音亢进
B. 开瓣音
C. 水冲脉
D. 胸骨左缘连续性杂音
E. 收缩期震颤
18. [单选题]下列关于骨筋膜室综合征说法错误的是
A.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骨、骨间膜、肌间膜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候群
B. 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所致
C. 组织压测定为诊断依据
D. 肢体远端动脉搏动常消失
E. 不应抬高患肢,需立即切开深筋膜,解除室内高压
19. [单选题]有关等渗性缺水的补液原则,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先给含钠液体
B. 可给高渗氯化钠溶液
C. 可给平衡盐溶液
D. 可给等渗氯化钠溶液
E. 必须先补足容量
20. [单选题]腹部伤的分类以医学诊断为基础,往往采取
A. 伤因、伤部、伤型、伤情相结合的方法
B. 伤因、伤类、伤部、伤情相结合的方法
C. 伤因、伤部、伤型、伤类相结合的方法
D. 伤因、伤类、伤型、伤部相结合的方法
E. 伤因、伤型、伤类、伤情相结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