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临床血液学检验医学正高优质考试试题(A5),更多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正高)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下列物质中参与血小板粘附的有 ( )
A.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B. Fn
C. Fg
D. 血管平滑肌
E. 胶原
2. [多选题]以下促进DIC发生的因素包括( )。
A.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受抑制
B. 纤溶系统活性增强
C. 高凝状态
D. 缺氧
E. 酸中毒
3. [多选题]对于增生性贫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B. 周围血网织红细胞增多
C. 周围血涂片红细胞大小不均
D. 周围血出现有核红细胞
E. 白细胞总数增加
4. [多选题]未衰老的红细胞过早破坏可能与下列哪些机制有关( )。
A. 红细胞内血红蛋白聚集或沉淀
B. 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减少
C. 脾功能亢进
D. 红细胞内酶异常
E. 红细胞膜附着有不完全抗体或补体
5. [多选题]现代血细胞分析仪可以同时给出MCV、MCH、MCHC以及RDW,按血液循环中成熟红细胞的大小与形态分类,可以将贫血分为不同的类型,其分类依据有( )。
A. 根据红细胞大小分类
B. 根据MCV和RDW确定贫血类型
C. 根据MCH和RDW确定贫血类型
D. 根据红细胞的形态确定贫血类型
E. 根据MCHC和RDW确定贫血类型
6. [多选题]弥漫性肝病常发生出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Vit K常常很少或根本无纠正效果
B. 常有血小板质量或数量上的缺陷
C. ELT常缩短
D. Vit K依赖性凝血因子浓缩物治疗有效
E. FⅧ/C一般降低
7. [多选题]抗凝血酶可以抑制下列哪些因子的活性 ( )
A. 因子Ⅸa
B. 因子Ⅹa
C. 因子Ⅺa
D. 因子Ⅻa
E. 因子Ⅴ
8. [多选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与继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区分可参考下列哪些指标( )。
A. NAP染色
B. 血小板计数
C. 白细胞计数
D. 脾脏大小
E. 血细胞比容
9. [多选题]下述表现属于血管外溶血的是 ( )
A. 脾肿大
B. 尿含铁血黄素阳性
C. 网织红细胞增高
D. 遗传性多见
E. 常见红细胞形态改变
10. [多选题]属于ADP受体拮抗剂的抗血小板药物有( )。
A. 阿司匹林
B. 双嘧达莫
C. 噻氯匹定
D. 氯吡格雷
E. 利伐沙班
11. [多选题]具有下列哪些染色体核型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预后较好
A. t(8;21)(q22;q22)
B. t(9;22)(q34;q11)
C. inv(16)(p13.1;q22)
D. t(15;17)(q22;q12)
E. t/del(11)(q23)
12. [多选题]临床上细胞化学染色可用于
A. 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类型
B. 观察疗效
C. 辅助血液系统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D. 了解细胞内外铁的含量
E. 判断预后
13. [多选题]下列急性白血病疗效判断标准中判断复发的标准是 ( )
A. 骨髓原粒细胞Ⅰ型+Ⅱ型(原单+幼单或原淋+幼淋)>5%且<20%,经过有效抗白血病治疗1个疗程仍未达骨髓完全缓解者
B. 骨髓外白血病细胞浸润者
C. 骨髓原粒细胞Ⅰ型+Ⅱ型(原单+幼单或原淋+幼淋)>20%者
D. 骨髓原粒细胞Ⅰ型+Ⅱ型>5%且<20%,经过有效抗白血病治疗3个疗程仍未达骨髓完全缓解者
E. 骨髓原粒细胞Ⅰ型十Ⅱ型(原单+幼单或原淋+幼淋)>10%且<20%,经2个疗程有效抗白血病治疗未达骨髓完全缓解者
14. [多选题]早期缺铁的特点有
A. 红细胞形态正常
B. 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
C. 血清铁减低
D. 血清铁蛋白降低
E. 血红蛋白含量正常
15. [多选题]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包括
A. 碎片D
B. 碎片C
C. 碎片E
D. 碎片A
E. 碎片Y
16. [多选题]分子诊断在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包括( )。
A. 亲子鉴定
B. 个人识别
C. 性别鉴定与Y基因检测
D. 线粒体DNA分析
E. 指纹鉴定
17. [多选题]下列不符合再障临床检验的是 ( )
A. 血清铁增高
B. 细胞内、外铁减少
C. 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增高
D.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
E. 贫血为小细胞性
18. [多选题]可导致APTT延长的凝血因子缺陷包括( )。
A. FⅦ缺乏
B. FⅧ缺乏
C. FⅨ缺乏
D. FⅪ缺乏
E. FⅩⅢ缺乏
19. [多选题]下列描述哪些组合是正确 ( )
A. 失血性贫血--正常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B. 溶血性贫血--正常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C. 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 再生障碍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E. 巨幼细胞性贫血--可见红细胞大小不均
20. [多选题]影响铁吸收的因素有 ( )
A. 体内铁的贮存量减少时,吸收量增加
B. 维生素C等药物
C. 食物组成
D. 胃酸、胆汁的影响
E. 肠道寄生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