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正高)高级卫生技术资格考试宝典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卫生正高题库升级(T4),更多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正高)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下列有关变形杆菌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
A. 动力活泼
B. 硫化氢阳性
C. 苯丙氨酸脱氨酶阳性
D. 脲酶阳性
E. 葡萄糖酸盐阴性
2. [多选题]关于1型糖尿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个体
B. 胰岛素受体数目缺少或缺陷
C. 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
D. 易发生酮性酸中毒
E. 起病初期血中胰岛细胞自身抗体阳性率高
3. [多选题]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 )。
A. 化脓性炎症
B. 食物中毒
C. 败血症
D. 假膜性肠炎
E. 猩红热
4. [多选题]抗病毒蛋白严格来说应能( )。
A. 抑制核酸复制
B. 破坏宿主细胞
C. 降解mRNA
D. 阻断病毒蛋白合成
E. 抑制多肽链的延伸和抑制转译
5. [多选题]TCBS平板含有下列哪种物质 ( )
A. 胆盐
B. 枸橼酸钠
C. 硫代硫酸钠
D. 指示剂
E. 蔗糖
6. [多选题]与细菌鉴别或分型有关的代谢产物有
A. 热原质
B. 细菌素
C. 色素
D. 抗生素
E. 外毒素
7. [多选题]下列对肝片吸虫描述正确的是 ( )
A. 成虫虫体较大,活时肉红色,呈肝片状,死后或固定后为灰白色
B. 雌雄同体,睾丸2个,高度分支,呈前后排列在虫体中部,卵巢较小,位于睾丸前侧
C. 虫卵长椭圆形,淡黄褐色,壳薄,一端有小盖,卵内含1个卵细胞和许多卵黄细胞
D. 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的肝胆管内,产出的虫卵随粪便排出
E. 可至机体肝炎、胆管炎、发热、腹痛等症状
8. [多选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
B. 郭霍提出了郭霍法则
C. 巴斯德证实了有机物的发酵是因酵母菌的作用
D. 英国医师琴纳创立了固体培养基分良细菌的方法
E. 李斯特创用石炭酸喷洒手术室和煮沸手术用具消毒
9. [多选题]在抗病毒感染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 ( )
A. 干扰素
B. 致敏T细胞
C. 中和抗体
D. 中性粒细胞
E. 抗毒素
10. [多选题]关于低温保存细菌正确的是
A. 低温保存细菌时,温度必须迅速降低,否则细菌会死亡
B. 冷冻时加入甘油、血清、牛奶等保护剂可使细菌存活量增加
C. 反复冻融可使大部分细菌死亡
D. 目前保存菌种最好的方法是冷冻真空干燥法
E. 低温状态下真空抽干去尽水分,可避免解冻时损伤细菌
11. [多选题]非肠杆菌科细菌中可进行K-B法药敏试验的是 ( )
A. 荧光假单胞菌
B. 铜绿假单胞菌
C.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D. 产碱杆菌
E. 不动杆菌
12. [多选题]尿液中的维生素C含量可能影响的检验项目有
A. 血红蛋白
B. 胆红素
C. 葡萄糖
D. 亚硝酸盐
E. 比密
13. [多选题]IMViC试验指的是 ( )
A. 靛基质
B. 甲基红
C. 苯丙氨酸脱氨酶
D. VP
E. 枸橼酸盐利用
14. [多选题]关于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叙述正确的是( )。
A. 常因食入未煮熟的海产品而感染
B. 病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C. 主要致病物质是耐热溶血毒素
D. 潜伏期5~72小时
E. 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呕吐、发热等
15. [多选题]关于血培养采血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儿童患者由于血液中病原菌浓度低,采血量应多于成人,每瓶不少于5ml
B. 成人患者推荐的采血量为每套不少于10ml,每瓶不少于5ml
C. 成人采血量2~30ml时,检出率与采血量成比例增长
D. 采集骨髓标本培养,采集量一般为1~2ml
E. 成人每次至少应采集两套以上血培养标本
16. [多选题]关于SARS-CoV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 有包膜,对脂溶剂敏感
B. 耐酸、热
C. 在低温下不稳定
D. 可在Vero细胞胞内增殖生长,并引起CPE
E. 体外细胞培养需BSL-3实验室中进行
17. [多选题]非发酵菌的总体特征是
A. 非发酵菌有13个属
B. 革兰阴性
C. 无芽胞
D. 球杆状细菌
E. 发酵但不氧化分解糖类
18. [多选题]关于肠杆菌科细菌,叙述正确的是
A. 为一组革兰阴性杆菌,形态染色具重要诊断意义
B. 无芽胞,多数有鞭毛,能运动
C. 可引起肠道外感染
D. 均为人类肠道正常菌群,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导致感染
E. 营养要求不高,需氧或兼性厌氧
19. [多选题]能诱生干扰素的是 ( )
A. 外毒素
B. 病毒
C. 内毒素
D. polyⅠ∶C
E. 支原体
20. [多选题]下列有关细菌感染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 感染源系指患者、病畜和带菌物品
B. 内源性感染菌多属体内正常菌群
C. 隐性感染者无临床表现,无传染性
D. 感染源来自体外或体表的称外源性感染
E. 只要细菌有侵袭力即可引起机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