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临床化学技术高级职称(副高)历年考试真题试卷(T7),更多临床化学技术(副高)副主任技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历年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多选题]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的物质有
A. 胆红素
B. 胆汁酸
C. 醛固酮
D. 皮质醇
E. 睾酮
2. [单选题]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的发生原因是
A. C1抑制分子缺陷
B. C3缺陷
C. C3灭活因子缺陷
D. 衰变加速因子缺陷
E. CR3和CR4缺陷
3. [单选题]某类细胞:直径12~14μm,胞质丰富,浅蓝色,无颗粒,核/浆比率低;核圆形或卵圆形;核染质较原始淋巴细胞为粗,但又比成熟淋巴细胞细,为颗粒状或块状;有大而显著且多为单个的核仁。血象和骨髓象中以这种细胞为主,提示
A.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B. 幼淋巴细胞白血病(PLL)
C. 多毛细胞白血病(HCL)
D. 成人T细胞白血病(ATL)
E. 浆细胞白血病(PCL)
4. [单选题]对反射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为神经系统功能的基本活动方式
B. 反射活动的实现不一定要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C. 反射的结构基础和基本单位为反射弧
D. 反射弧由五个环节组成
E. 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将不能进行
5. [单选题]对于有高脂血症或动脉粥样硬化家族史的儿童应从多大开始进行血脂监测
A. 2岁
B. 7岁
C. 10岁
D. 14岁
E. 28岁
6. [单选题]由实验室自己配置的商品,其中有关物质的量由参考方法定值的标准品为
A. 控制物
B. 参考物
C. 一级标准品
D. 二级标准品
E. 原级参考物
7. [单选题]构成比用以表示
A. 某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
B. 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C. 两个有联系的指标之比
D. 某现象在时间顺序上的排列
E. 事物在一定时期内发展变化的幅度和速度
8. [单选题]同时检测几种重金属,最好采用
A. 分光光度法
B. 原子荧光法
C. 原子吸收法
D.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E.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9. [单选题]正常血红蛋白是由
A. 四对珠蛋白肽链和2个亚铁血红素构成的
B. 一对珠蛋白肽链和4个亚铁血红素构成的
C. 一对珠蛋白肽链和3个亚铁血红素构成的
D. 两对珠蛋白肽链和3个亚铁血红素构成的
E. 两对珠蛋白肽链和4个亚铁血红素构成的
10. [单选题]大动脉硬化时血压的变化是
A. 收缩压和舒张压都升高
B. 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升高
C. 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D. 收缩压降低,舒张压不变
E. 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都不大
11. [单选题]下列有关女性雌激素分泌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女性青春期有明显的LH、FSH脉冲式大量释放
B. 排卵前雌激素水平升高,形成第一次分泌高峰
C. 排卵时形成雌激素的第二次分泌高峰
D. 月经是由于青春期内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周期性改变所形成
E. 女性青春期前及绝经后卵巢雌激素的分泌,主要通过血雌激素水平对LH和FSH的负反馈调节
12. [单选题]有关"首过消除"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某些药物排泄过程中的一种现象
B. 首过消除强的药物,相同剂量下的血药浓度几乎没有个体差异
C. 某些药物转运过程中的一种现象
D. 所有药物都有首过消除,但程度不同
E. 药物口服经胃肠黏膜吸收,及第一次随门静脉血经肝时,部分被肝及胃肠黏膜中酶代谢转化,使进入体循环的量减少的现象
13. [单选题]肾单位不包括
A. 肾小球
B. 髓襻升支
C. 髓襻降支
D. 集合管
E. 近曲小管
14. [单选题]不符合恶性肿瘤所致贫血的是( )
A. 肿瘤未侵犯骨髓时,不会发生溶血
B. 主要与出血有关
C. 营养不良
D. 造血功能减低
E. 除贫血外,血象和骨髓象无特殊改变
15. [单选题]口服药物通过胃肠道黏膜细胞主要以何种方式吸收
A. 主动转运
B. 被动扩散
C. 滤过
D. 易化扩散
E. 胞饮
16. [单选题]真核生物的mRNA( )
A. 帽子结构是→系列的腺苷酸
B. 在胞质内合成和发挥其功能
C. 有帽子结构和多聚A的尾巴
D. mRNA因能携带遗传信息,所以可以长期存在
E. mRNA的前身是Rrna
17. [多选题]下列哪些操作可能导致溶血
A. 用注射器注入速度过快
B. 血量不够,残留真空负压导致红细胞破坏
C. 消毒剂(酒精)未干就立即抽血
D. 抽血不顺
E. 离心转速太高
18. [单选题]室内质控中最初要求取均值的样本数不能少于
A. 20
B. 50
C. 100
D. 150
E. 200
19. [单选题]放射免疫分析中最常用的放射性核素为
A. 130I
B. 125I
C. 3H
D. 14C
E. 51Cr
20. [单选题]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是
A. 肽聚糖
B. 磷壁酸
C. 外膜
D. 脂质双层
E. 脂多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