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选题]阴阳学说认为,各种疾病病理变化不外乎阴阳的( )。
A. 相互影响
B. 偏盛偏衰
C. 亢害承制
D. 消长转化
2. [单选题]麻子仁丸是在( )基础上加味而成的。
A. 调胃承气汤
B. 大承气汤
C. 增液汤
D. 小承气汤
3. [单选题]和血共进于脉中,称“荣气”是( )。
A. 元气
B. 营气
C. 寒气
D. 卫气
4. [单选题]可用阴阳对立制约解释的是( )。
A. 阴损及阳
B. 寒者热乏
C. 重阴必阳
D. 寒极生热
5. [单选题]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 )。
A. 无形的
B. 下降的
C. 向上的
D. 温暖的
6. [单选题]治疗心阳不振型心悸,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
A. 神阙、中脘
B. 气海、足三里
C. 关元、足三里
D. 关元、中脘
7. [单选题]《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虚里是( )。
A. 心之大络
B. 胃之大络
C. 肺之大络
D. 脾之大络
8. [单选题]胸痹的病位在心,但多与( )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A. 肝、肺、脾
B. 肝、脾、肾
C. 肺、脾、肾
D. 胃、肺、肾
9. [单选题]外伤所致的肌肤破损,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发为破伤风,这属于发病类型中的( )。
A. 伏而后发
B. 复发
C. 继发
D. 徐发
10. [单选题]反映某一种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的是( )。
A. 疾病
B. 症状
C. 体征
D. 证候
1.正确答案 :B
解析:阴阳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阳邪侵犯人体,人体正气中的阴气奋而抗之;阴邪侵犯人体,正气中的阳气与之斗争。如此产生了邪正相搏,导致了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阴阳偏盛、阴阳偏衰和阴阳互损。即各种疾病病理变化不外乎为阴阳的偏盛偏衰。
2.正确答案 :D
解析:麻子仁丸由小承气汤加火麻仁、杏仁、白芍、蜂蜜组成。因此选A。
3.正确答案 :B
解析:营气,又名“荣气”,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作用的气。
4.正确答案 :B
解析:阴阳的相互制约,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大多具有相互抑制和约束的特性。寒极生热、重阴必阳均属于阴阳相互转化:阴损及阳属于阴阳消长关系。
5.正确答案 :B
解析: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不局限为某一特定事物,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即含有矛盾对立统一的概念。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或属于功能方面的皆为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或属于有形的器质方面的皆属于阴。把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
6.正确答案 :C
解析:关元穴为小肠经募穴,任脉、足三阴经交会穴,心与小肠相表里,足三里为足三阳经的交会穴,加此二穴可共同起到振奋心阳的作用。
7.正确答案 :B
解析:《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
8.正确答案 :B
解析: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肝病则疏泄失职,肝气郁结,气血凝滞;脾虚则失其健运,聚生痰湿,气血乏源:肾虚则藏精失常,肾阴亏损,肾阳虚衰。三者共同作用导致心脉痹阻。
9.正确答案 :A
解析: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这种发病形式多见于外感性疾病和某些外伤。外感性疾病多见于感受温热邪气所形成的“伏气温病”等。外伤所致的肌肤破损,经过一段时间后,发为破伤风、狂犬病等亦属伏而后发。伏而后发形成的机理多是由于当时感邪较轻,或外邪入侵时正气处于内敛时期,而邪气处于机体较浅部位,因而正邪难以交争,邪气得以伏藏。伏邪发病时,病情一般较重且多变。
10.正确答案 :A
解析: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损伤、障碍与修复、调节的矛盾斗争,亦即邪正斗争。疾病一般都有一定的病理演变规律,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诊断要点和相似疾病的鉴别点。因此,疾病的这一概念反映了某一种疾病全过程的整体属性、特征和规律。
查看答案
登录查看本科目所有考试题
本文链接:https://www.51kaos.com/show/no27o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