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库大小:
  • 题目总量:
  • 软件属性:
  • 31M
  • 200万+
  • 中文简体
  • 更新时间:
  • 软件评价:
  • 支持平台:
  • PC/手机/网页

中医皮肤与性病医学高级职称(副高)历年真题(F5)

来源: 考试宝典    发布:2024-03-05   [手机版]    

中医皮肤与性病医学高级职称(副高)历年真题(F5)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中医皮肤与性病医学高级职称(副高)历年真题(F5),更多中医皮肤与性病学(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历年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入汤剂需先煎的药物是

A. 薄荷、白豆蔻
B. 蒲黄、海金沙
C. 人参、阿胶
D. 磁石、川乌
E. 麻黄、桂枝


2. [多选题]北沙参、麦冬的共同功效是

A. 养阴润肺
B. 清心除烦
C. 清胃热生津
D. 润肠通便
E. 益气化痰


3. [单选题]患者王某,女,63岁。心下(胃脘部)痞闷,按之则痛,咳痰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选用( )

A. 二陈汤
B. 温胆汤
C. 茯苓丸
D. 清气化痰丸
E. 小陷胸汤


4. [多选题]下列服药时间,正确的是

A. 补益药饭后服
B. 病在胸腹以下饭前服
C. 驱虫药空腹服
D. 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睡前服
E. 急性病、热性病1日1剂


5. [单选题]治疗热病伤津,烦热口渴,呕逆时作,舌燥少津者,应首选

A. 石膏
B. 知母
C. 天花粉
D. 芦根
E. 栀子


6. [单选题]鸦胆子的用法用量是

A. 3~10g,先煎
B. 3~10g,煎服
C. 0.5~2g,吞服
D. 1~15粒,后下
E. 10~30粒,吞服


7. [多选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与麻杏石甘汤证均有咳喘,其区别在于。

A. 前者有表证,后者则无
B. 前者风寒袭表,营卫不和,肺气不降;后者邪热壅肺,肺失肃降
C. 前者有水饮,后者则无
D. 前者腠理闭塞,肺气不降;后者表寒内饮,肺气不降


8. [单选题]温经汤中配伍半夏的用意是

A. 和胃降逆而止呕
B. 降逆散结而消痞
C. 化痰开胃而行津
D. 通降胃气而散结
E. 燥湿化痰而和胃


9. [单选题]下列除哪项外,均为朱砂安神丸的常见症状( )

A. 失眠多梦
B. 惊悸怔忡
C. 心烦神乱
D. 悲伤欲哭
E. 舌红,脉细数


10. [多选题]烦渴可见于。

A. 栀子豉汤证
B. 五苓散证
C.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D. 白虎加人参汤证


11. [单选题]按《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出现“筋骨懈堕,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等表现,是因为

A. 肾脏衰,精少
B. 五脏皆衰,天癸尽
C. 阴气竭,肝气衰
D. 肾气衰,阳气竭
E. 阴气衰,天癸竭


12. [单选题]夏枯草具有的功效是

A. 散结消肿
B. 利水消肿
C. 消肿排脓
D. 敛疮生肌
E. 生津利尿


13. [单选题]现今之三棱针在古"九针"中被称为( )

A. 镵针
B. 铍针
C. 锋针
D. 毫针
E. 大针


14. [单选题]乌梅丸证的治法是

A. 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B. 寒温并用,健脾止利
C. 清上温下,安蛔止呕
D. 寒温并用,和胃消痞
E. 寒温并用,健脾除湿


15. [单选题]胸痹病的典型脉象可以概括为

A. 阳微阴弦
B. 寸口脉迟而缓
C. 寸口脉沉而弱
D. 寸口脉浮而迟,趺阳脉浮而数
E. 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


16. [单选题]治疗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首选的方法是( )

A. 留罐法
B. 走罐法
C. 闪罐法
D. 刺血拔罐法
E. 留针拔罐法


17. [单选题]下列除哪项外,均是滑石的适应证

A. 湿热淋证
B. 暑湿
C. 湿温
D. 血痢
E. 湿疮、湿疹、痱子


18. [单选题]下列方剂中均含有桂枝与甘草,但应除外

A. 桂枝汤
B. 九味羌活汤
C. 麻黄汤
D. 小青龙汤
E. 小建中汤


19. [单选题]善治血淋的药物是

A. 金钱草
B. 萆薢
C. 海金沙
D. 石韦
E. 瞿麦


20. [多选题]青黛治疗的病证是

A. 温毒发斑,血热衄血
B. 咽痛口疮,火毒疮疡
C. 咳嗽胸痛,痰中带血
D. 暑热惊痫,惊风抽搐
E. 湿疹湿疮,皮肤瘙痒


查看答案 登录查看本科目所有考试题


本文链接:https://www.51kaos.com/show/nx9027.html
  • 下一篇:卫生职称(副高)考试宝典中医皮肤与性病医学副高职称终极模考试试题(F5) 为治疗肺痈要药的是四神丸中“姜枣同煮,所属的病机变化是《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心咳的症状( )黄连、黄芩 黄芩、生地# 黄连、黄柏 黄芩、桑白皮 生地、丹皮泻下攻积 清
  • @2021-2026 成都不凡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www.51kaos.com 免责声明 蜀ICP备1402604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