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技术(正高)考试试题精选(I2),更多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技术_正高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溶血性贫血发病机制的检查包括
A. 酶
B. 红细胞膜
C. 珠蛋白
D. 血红素
E. 自身抗体
2. [多选题]合并血液病的非血液系统疾病
A. 肾功能衰竭
B. 自身免疫性疾病
C. 肿瘤
D. 肝脏疾病
E. 皮肤真菌病
3. [多选题]关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叙述正确的是
A. 病变发生在多能干细胞水平
B. 是某一系或多系分化相对成熟的骨髓细胞不断地克隆性增殖所至的一组肿瘤性疾病的统称
C. 是多系分化相对成熟的骨髓细胞不断地克隆性增殖所至的一组肿瘤性疾病的统称
D. 本组疾病之间可以转化
E. 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
4. [多选题]下列对于温抗体型AIHA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两者的鉴别,描述正确的是( )。
A. 仅后者可出现球形红细胞
B. 两者的自身溶血试验都可被葡萄糖纠正
C. 前者抗免疫药物治疗有效
D. 切脾对两者的治疗都有一定疗效
E. 前者的贫血程度较后者更为严重
5. [多选题]PT长短主要影响因素是
A. 血小板数量
B. 血小板功能
C. 毛细血管结构及功能
D. 血循环中抗凝物质
E. 凝血因子含量及活性
6. [多选题]关于正常骨髓象各系所占百分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粒系占有核细胞的50%~60%
B. 红系占有核细胞的20%
C. 淋巴系占有核细胞的20%~25%
D. 单核系占有核细胞<4%
E. 浆细胞系占有核细胞<3%
7. [多选题]血友病患者FⅧ因子抑制物的产生与哪些因素相关( )。
A. 患者基因突变类型
B. 治疗方法
C. HLA表型
D. 环境因素
E. 细胞因子多态性
8. [多选题]符合缺铁潜伏期的是
A. MCV80fl
B. 血清铁少于50μg/dl
C. 血红蛋白降低
D. 骨髓铁染色阴性
E. 毛发干枯,反甲等
9. [多选题]不同血沉测定方法主要区别在于
A. 抗凝剂
B. 用血量
C. 血沉管
D. 观察时间
E. 记录结果参考值
10. [多选题]关于血红蛋白尿特点,正确的是
A. 隐血试验阳性
B. 尿蛋白质定性阳性
C. 离心后镜检有大量红细胞
D. 暗红色、棕红色甚至酱油色
E. 离心后上清液变清
11. [多选题]关于测量误差的概念描述正确的是( )。
A. 测量误差是一个不可知的量值
B. 原则上有系统和随机两种组分形式,处理不一样
C. 系统误差估计值已知,可被修正
D. 测量误差分为两项误差。第一项总系统误差,是各个系统误差的和。采用加法合成到总误差,并保留其正负号;第二项总随机误差,是随机误差的和,按各值的平方总和的平方根进行计算,再乘以包含因子k,一般常取k=1.96
E. 测量误差的主要缺点就是缺乏转换性,如果将已算出的一个值的总误差输入到另一个测得的量值,在与测量模型中其他输入量合并之前,必须将总误差分解成系统和随机误差
12. [多选题]下列哪些检查指标提示纤溶亢进( )
A. 血清FDP增高
B. 凝血酶原消耗不良
C. 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阳性
D.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
E. 凝血酶时间延长
13. [多选题]使血钙浓度降低的原因是
A. 使用草酸盐抗凝剂
B. 维生素D中毒
C. 血液中未加抗凝剂
D. 输入柠檬酸盐抗凝的血液
E. 多发性骨髓瘤
14. [多选题]溶栓治疗的监测指标有
A. 血FDP
B. PT
C. CT
D. 血纤维蛋白原
E. APTT
15. [多选题]多发性骨髓瘤由异常免疫球蛋白增多引起的表现是
A. 出血倾向
B. 感染
C. 肾功能损害
D. 骨质破坏
E. 血钙增高
16. [多选题]恶性组织细胞病的临床表现的特点为
A. 多样化
B. 缺乏特异性
C. 进展迅速
D. 病情凶险
E. 预后不良
17. [多选题]下列细胞化学染色原理相同的是
A. 过氧化物酶(POX)染色
B. 苏丹黑(SBB)染色
C.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
D. 酸性磷酸酶(ACP)染色
E. 氯乙酸AS-D萘酚酯酶(AS-DNCE)染色
18. [多选题]关于AMLM2b错误的是
A. 由FAB协作组最早提出
B. 有特异性t(8;21)染色体易位
C. 完全缓解率高
D. 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
E. 必须经过免疫学检查才能诊断
19. [多选题]葡萄糖耐量试验标本的标准采集方法是( )。
A. 共采血5次,分别是空腹,口服葡萄糖后30分钟,1小时,2小时,3/小时
B. 口服75g葡萄糖,混入250ml饮用水中,5分钟内喝完
C. 口服50g葡萄糖,混入250ml饮用水中,5分钟内喝完
D. 采血前一周每日主食不低于200g
E. 采血当天空腹,禁止激烈运动
20. [多选题]缺铁性贫血根据病因分为
A. 丢失过多
B. 供不应求
C. 运转障碍
D. 铁摄入不足
E. 吸收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