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碳酸锂的最佳适应证为"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更多精神病学(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在线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单选题]碳酸锂的最佳适应证为
A. 典型躁狂发作
B. 混合性躁狂发作
C. 快速循环型
D. 发作时间较短的躁狂发作
E. 双相障碍
[单选题]男性,32岁,正在准备功课,因为口渴拿起茶杯喝了一口水,当时就想这个东西为什么叫茶杯,为什么不叫茶林,从什么时候开始叫茶杯的,到底是谁首先取这个名字等。该病人的症状最可能是
A. 强迫性对立观念
B. 超价观念
C. 强迫性疑虑
D. 强迫性穷思竭虑
E. 强迫性回忆
正确答案 :D
解析:患者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或自然现象反复思索,追根溯源,明知毫无意义,但无法控制,其思维经常纠缠在一些缺乏实际意义的问题上而不能摆脱,这一症状在青少年中才可以看到,如想“为什么把桌子叫桌子而不叫椅子” ,“为什么一加一等于二却不等于三”。
[单选题]雷丸用于驱虫,宜( )
A. 后下
B. 与其他药同煎
C. 先煎
D. 研末吞服
E. 另炖
正确答案 :D
[多选题]下列属于正治的是( )
A. 热者寒之
B. 通因通用
C. 虚者补之
D. 实者泻之
E. 寒者热之
正确答案 :ACDE
[单选题]男性,70岁,高血压多年,曾有脑卒中发作史,近半年来自觉记忆力下降,特别是近事记忆下降,学习及工作能力下降,患者为此担心着急。最可能的诊断是
A. 抑郁症
B. 意识障碍
C. 智能障碍
D. 遗忘综合征
E. 焦虑症
正确答案 :D
解析:遗忘综合征(amnestic syndrome)系一种选择性或局灶性认知功能障碍,病人意识清晰,智能相对完好。突出的临床表现为近事记忆障碍和言谈虚构倾向,病人对新近发生的事情,特别是新近接触过的人名、地名和数字,最易遗忘,为了弥补这些记忆缺陷,常产生错构(确有其事,但时间、地点不符)和虚构(病人所述,全属杜撰),病人呈易暗示性,如给病人以新的提示,可引致编造出新的虚构内容。
[单选题]以下哪种药物没有明显抗焦虑作用
A. 坦度螺酮
B. 氯硝西泮
C. 卡马西平
D. 普萘洛尔
E. 地西泮
正确答案 :C
解析:1.卡马西平片杂部分性发作、亦称精神运动性发作或颞叶癫痫,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上述两种混合性发作或其他部分性或全身性发作;对典型或不典型失神发作,肌阵挛或失张力发作无效。2.可用于缓解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但不能用作三叉神经痛缓解后的长期预防性用药。也可用于脊髓痨的闪电样痛,多发性硬化、周围性糖尿病性神经痛、幻肢痛和外伤后神经痛,有时也能缓解某些疱疹后神经痛。 3.预防或治疗双相性躁狂-抑郁症:对锂或抗精神病药或抗抑郁药无效的或不能耐受的躁狂-抑郁症,可单用或与锂和其他抗抑郁药合用。4.中枢性部分性尿崩症,可以单用或与氯磺丙脲或氯贝丁酯等合用。5.对某些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情感性疾病,顽固性精神分裂症及与边缘系功能障碍有关的失控综合征。6.不安腿综合征(Ekbom综合征),偏侧面肌痉挛。排除C。
[单选题]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是( )
A. 邪气损正
B. 正气
C. 正气不足
D. 邪气
E. 邪气亢盛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关于快速循环型的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多见于女性和双相Ⅱ型患者
B. 理想的治疗是单用心境稳定剂长期治疗
C. 1年内发作4次以上
D. 使用抗抑郁药可促发或加重发作
E. 在抑郁相时应使用抗抑郁剂
正确答案 :E
解析:快速循环型是在1年内躁狂或抑郁发作4次或以上,占双相障碍的13%~20%,多见于女性和双相Ⅱ型患者。使用抗抑郁药或甲状腺轴功能失调可促发或加重发作。因此抑郁相时不能使用抗抑郁剂。理想的治疗是单用心境稳定剂长期治疗,但因对锂盐的疗效不好,最好选用丙戊酸盐。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单选题]影响个体调节应激源与应激反应的中介因素不包括
A. 认知评价
B. 社会支持
C. 应对方式
D. 个性特征
E. 不同性质的应激源
正确答案 :E
解析:影响个体调节应激源与应激反应的中介因素包括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特征等 。选E。
[单选题]关于戒断状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由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的反跳
B. 一般表现为与所使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反的症状
C. 是滥用的特征性表现之一
D. 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
E. 不同药物所致的戒断症状因其药理特性不同而不同
正确答案 :C
解析:戒断状态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的心理生理症状群,其机制是由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的反跳。不同药物所致的戒断症状因其药理特性不同而不同,一般表现为与所使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反的症状。它是依赖的特征性表现之一。滥用强调的是不良后果,滥用者不一定有明显的耐受性增加或戒断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