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卫生职称正高考试宝典疾病控制正高卫生职称往年考试试卷(W2),更多疾病控制(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历年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单选题]易于导致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喘息胸痛等症状的邪气是( )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2. [多选题]对于流行病学实验研究选择研究对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流行病学实验研究应选择依从性好的人群
B. 在新药临床试验时,应将老年人、儿童及孕妇等除外
C. 在做药物临床试验时,不应选择流动性强的人群
D. 要评价甲肝疫苗的效果,可以选择新近有甲肝流行的地区
E. 选择可在实验中受益的人群
3. [多选题]关于卡方检验,正确的是
A. 可用于两个率比较的假设检验
B. 可用于四格表资料的假设检验
C. 可用于行×列表资料的假设检验
D. 用于比较两个几何均数的假设检验
E. 可用于两类构成比比较的假设检验
4. [多选题]已知某筛选试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用于两组人群,甲人群患病率为10%,乙人群患病率为1%,下列叙述哪些正确?
A. 甲人群得阳性结果者真病例的百分率比乙人群低
B. 甲人群中筛选试验的可靠性比乙人群高
C. 甲人群筛选试验的真实性比乙人群高
D. 甲人群得阳性结果者真病例的百分率比乙人群高
E. 甲人群得阴性结果者非病例的百分率比乙人群低
5. [多选题]带下过多的辨证在于辨别( )
A. 量
B. 色
C. 质
D. 气味
E. 舌脉
6. [单选题]具有升散耗气特性的邪气是( )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7. [多选题]掌握传染病潜伏期的意义在于
A. 协助诊断
B. 协助治疗
C. 确定医学观察期
D. 判断预后
E. 预测疫情
8. [多选题]常见的引起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主要有
A. 行政管理人员
B. 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者
C. 接受各种介入性操作的病人
D.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者
E. 手术时间或住院时间较长者
9. [单选题]"三妙散"可用于治疗( )
A. 寒湿腰痛
B. 湿热腰痛
C. 瘀血腰痛
D. 肾虚腰痛
E. 肾虚夹寒湿腰痛
10. [多选题]多因子遗传病的发病有以下规律
A. 再发风险与疾病的性别比率有关
B. 受亲属亲缘关系的影响,亲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
C. 再发风险受病情的影响,病情重者,再发风险率高
D. 家庭中罹患成员越多,再发风险越高
E. 患者一级亲属发病率与遗传度和一般群体发病率有一定关系
11. [多选题]抽样调查的基本原则不是:
A. 抽样必须随机化
B. 选好研究因素
C. 样本必须足够大
D. 尽量选择发病率低的疾病
E. 所选择的目标人群总人数不很多
12. [单选题]面青一般不见于的病证是( )
A. 寒证
B. 脾虚证
C. 痛证
D. 血瘀
E. 惊风
13. [多选题]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病有
A. 钩端螺旋体病
B. 森林脑炎
C. 旋毛虫病
D. 人型结核
E. 血吸虫病
14. [多选题]《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
A. 日常食物以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B. 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
C. 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
D. 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E. 三餐分配要合理,拒绝吃零食
15. [多选题]经粪-口途径传染的肝炎病毒是
A. 甲型
B. 丙型
C. 戊型
D. 乙型
E. 丁型
16. [多选题]有关高危人群策略,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高危人群”不仅指那些存在危险因素的人,而且包括那些危险因素处于“边缘”性升高水平但同时具有多个危险因素的人
B. 高危人群策略主要是对疾病风险高的个体,针对致病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其未来发病风险
C. 高危人群策略也有其局限性,如易产生“标签效应”,即被判定为“高危”的个体可能会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诱发焦虑或自我认知改变,反而不利于健康
D. 高危人群策略中的药物预防措施有其局限性,如药物费用、不良反应、个体长期服药的依从性均会影响这一策略的实际效果
E. 高危人群策略主要关注病因链近端的环节,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效果明确,易被理解和接受
17. [单选题]在肾的下述生理功能中,其最基本的功能是( )
A. 主水
B. 藏精
C. 纳气
D. 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E. 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
18. [单选题]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为( )
A. 气血阴阳失调
B. 气血阴精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C. 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D. 阴阳营卫不和
E. 脏腑功能失调
19. [多选题]在临床试验中,非试验因素会影响疗效,需排除的非试验因素为
A. 年龄
B. 免疫水平
C. 病情
D. 病程
E. 其他疗法
20. [单选题]取中府配肺俞治疗咳喘,属配穴法中的( )
A. 表里配穴法
B. 远近配穴法
C. 上下配穴法
D. 左右配穴法
E. 前后配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