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临床化学检验医学高级职称(副高)考试试题在线模考(D1),更多临床化学检验(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原则是
A. 血型相配
B. 免疫耐受诱导
C. 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D. 选择MHC配型相配的供者
E. 以上均正确
2. [单选题]在免疫学中表位又称
A. 化学基因
B. 半抗原
C. 抗原限制位
D. 独特型
E. 抗原决定簇
3. [单选题]通常不存在于RNA中,也不存在于DNA中的碱基是( )
A. 腺嘌呤
B. 黄嘌呤
C. 鸟嘌呤
D. 胸腺嘧啶
E. 尿嘧啶
4. [单选题]胰高血糖素激发试验禁用于
A. 肾病患者
B. 糖尿病患者
C. 严重精神疾病患者
D. 肝脏损伤者
E. 心脏病患者
5. [单选题]在阴道脱落细胞学涂片上,产后细胞核的特征是
A. 核溶解
B. 肿胀退变
C. 核碎裂
D. 核固缩
E. 瓢形核
6. [单选题]患者,女,22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发热,体温37~38℃。半个月前面部出现红斑,日光照射后出现皮疹。体格检查:体温37.5℃,面部红斑呈蝶状。实验室检查:ANA、抗dsDNA和抗Sm均阳性,诊断:SLE。患者全身免疫状态属于
A. 免疫防御过高
B. 免疫监视低下
C. 免疫自稳失调
D. 免疫耐受增强
E. 免疫防御低下
7. [单选题]关于免疫放射分析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反应体系中,相对于抗原,标记抗体是过量的
B. 单位点和双位点IRMA均采用固相抗体作分离
C.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属于竞争性结合
D. 反应平衡时,游离标记物量与待测抗原量成正比
E. 反应平衡时,待测抗原量与结合的Ag-Ab成反比
8. [单选题]患者男性,25岁。2天来突发腹痛、腹泻,每天8~10次,伴有恶心、乏力、腹胀,粪便电镜下可见病毒颗粒。诊断为轮状病毒肠炎,最有可能引起本病的一组轮状病毒是
A. A组
B. B组
C. C组
D. D组
E. E组
9. [单选题]缺钙的病因不包括
A. 长期日照不足
B. 维生素D摄入不足
C. 食物中钙磷比例不当
D. 肾功能障碍
E. 只补维生素D
10. [单选题]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参考值为
A. 2.5~5fl
B. 4.5~10fl
C. 5.5~12.5fl
D. 9.5~16fl
E. 10.5~20fl
11. [单选题]有助于判断溶栓治疗后是否出现再灌注的酶是
A. ALT
B. AST
C. CK
D. LD1
E. LD2
12. [单选题]糖化血清蛋白测定可用于反映机体哪段时间前的血糖平均水平 ( )
A. 10~14周
B. 8~9周
C. 6~7周
D. 4~5周
E. 2~3周
13. [单选题]患者女,25岁,血压220/100 mmHg,疑为肾血管性高血压,对该诊断最有意义的是
A. 高血压家族病史
B. 腹部听到连续性高调血管杂音
C. 眼底检查发现动、静脉交叉受压
D. 血浆肾素水平升高
E. 尿蛋白(++),尿中红细胞0~5/HP
14. [单选题]下列脂蛋白中,能将肝外胆固醇向肝内运送的是
A. CM
B. VLDL
C. IDL
D. LDL
E. HDL
15. [单选题]甲、乙两种抗原都能与某一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这两种抗原相互称为( )
A. 半抗原
B. 完全抗原
C. TD—Ag
D. TI—Ag
E. 共同抗原
16. [多选题]下列有关CK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标志物特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其浓度和急性心肌梗死面积有一定的相关,可大致判断梗死范围
B. 特异性强,对心肌微小损伤不敏感
C. 能测定心肌再梗死及用于判断再灌注
D. 是当今应用最广的心肌损伤标志物,能准确快速、经济、有效地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E. 可用于手术中心肌梗死的诊断
17. [单选题]对实验动物进行接种的方法是( )
A. 皮内注射法和皮下注射法
B. 腹腔注射法和肌内注射法
C. 静脉注射法和足掌接种法
D. 脑内注射法和鼻内接种法
E. 以上均是
18. [单选题]ACAT
A. 称脂酰CoA胆固醇脂酰转移酶
B. 称卵磷脂胆固醇酯酰转移酶
C. 存在于血浆中
D. 催化胆固醇氧化代谢
E. 催化酯化胆固醇水解
19. [多选题]OGTT试验2小时血糖除了应用于诊断糖尿病之外,还常用于( )
A. 诊断妊娠糖尿病
B. 诊断低血糖症
C. 获取流行病学数据
D. 分析胰岛素分泌情况
E. 诊断糖耐量下降
20. [单选题]女性,35岁,面色苍白,牙龈出血,月经量增多半年。检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0.2%;胸骨柄穿刺显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以晚幼红细胞及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全片未见巨核细胞。最可能的诊断是
A. 低增生性白血病
B. 骨髓纤维化
C. 再生障碍性贫血
D. 淋巴瘤
E. 缺铁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