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副高高级职称考试宝典2024临床血液技术医学高级职称(副高)考试模拟题(I4),更多临床血液技术(副高)副主任技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临床最常用的PAgT测定方法是
A. 光学比浊法
B. 全血电阻抗法
C. 微量反应板法
D. 剪切诱导法
E. 自发性血小板聚集试验
2. [单选题]国家卫生部对抗-A、抗-B血清定型试剂质量标准要求是
A. 抗-A效价≥256;抗-B效价≥256
B. 抗-A效价≥256;抗-B效价≥128
C. 抗-A效价≥128;抗-B效价≥128
D. 抗-A效价≥128;抗-B效价≥64
E. 抗-A效价≥64;抗-B效价≥64
3. [单选题]引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主要病原体是
A. 柯萨奇病毒A组20型
B. 腺病毒8型
C. 新肠道病毒71型
D. 新肠道病毒69型
E. 肠道病毒70型
4. [单选题]关于血浆狼疮抗凝物(LA)的检测,错误的是
A. 包括LA筛选试验及确诊试验
B. 确诊试验:加入了高浓度磷脂(中和LA)后,延长的血浆凝固时间缩短或恢复正常,可确证血浆中存在LA
C. LA阳性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及复发性流产等
D. 根据NLR大小,分为弱阳性、阳性及强阳性
E. 只能手工操作
5. [单选题]在检测过程中,最难控制的误差是
A. 操作误差
B. 偶然误差
C. 试剂误差
D. 方法误差
E. 系统误差
6. [单选题]肾病综合征低蛋白血症的主要原因是
A. 肾小管重吸收不足
B. 肝脏合成白蛋白不足
C. 白蛋白分解代谢增强
D. 蛋白质摄入量减少
E. 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强
7. [单选题]以下不符合有关缺铁性贫血血涂片叙述的是( )
A. 以小红细胞为主
B. 红细胞大小不均
C. 有核红细胞多见
D. 红细胞中央淡染区扩大
E. 可出现环形红细胞
8. [单选题]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出现下列哪种核型时预后较好
A. +12
B. t(11,14)
C. t(14,19)
D. inv(14)
E. (q11,q32)
9. [单选题]ABO血型系统的天然抗体主要是( )
A. IgG
B. IgA
C. IgM
D. IgD
E. IgE
10. [单选题]急性失血引起的贫血多为
A. 正常红细胞性贫血
B. 大红细胞性贫血
C.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E. 铁粒幼性贫血
11. [单选题]血小板活化时一般呈
A. 圆盘形
B. "伪足"伸出
C. 双凸圆盘形
D. 双凹圆盘形
E. 椭圆形
12. [单选题]诊断慢性血管内溶血最有意义的阳性结果是
A. 尿胆原阳性
B. 黄疸
C. 尿含铁血黄素试验阳性
D. 血清间接胆红素增加
E. 抗球蛋白试验阳性
13. [单选题]最常用于检测淋巴细胞HLA抗原的血清学方法是
A. 补体结合试验
B. 双向扩散试验
C.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试验
D.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E. 放射免疫检测
14. [单选题]下列哪项叙述不符合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A. 迄今发现的最强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
B. 诱导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聚集和粘附
C. 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和氧化能力
D. 引起平滑肌收缩
E. 作为最重要的凝血因子
15. [单选题]关于尿液血红蛋白检测方法,错误的是
A. 胶体金法灵敏度高
B. 胶体金法特异性高
C. 化学法操作简便、试剂稳定
D. 可用于血管内溶血性疾病的诊断
E. 分子中亚铁血红素具有过氧化物酶样活性
16. [单选题]以下关于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细胞因子的步骤描述错误的是
A. 分离和培养待检细胞
B. 常使用4%多聚甲醛固定细胞
C. 用含5%脱脂奶粉和钙、锂离子的PBS溶液,重悬已固定的细胞,封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
D. 用荧光素标记的细胞因子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做荧光抗体染色
E. 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荧光阳性细胞百分比和荧光强度
17. [多选题]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淋巴结病理学检查特点有
A. 淋巴结正常结构尚存在
B. 淋巴瘤细胞替代了正常淋巴结的细胞
C. 无R-S细胞
D. 淋巴结包膜被侵犯
E. 各淋巴瘤细胞形态均很一致
18. [单选题]NAS-DCE染色和NAS-DAE染色均呈强阳性,见于
A.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成熟型
B.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成熟型(M2b)
C.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D.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E.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小分化型
19. [单选题]下列说法符合纤溶理论的是
A. 出血性疾病完全由纤溶亢进而引起
B. 血液完全凝固后,纤溶系统才发挥作用
C.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
D. t-PA激活PLG是继发性纤溶的基础
E. u-PA激活PLG必须有纤维蛋白作为辅因子
20. [单选题]脑死亡发生于
A. 临终期
B. 濒死前期
C. 濒死期
D. 临床死亡期
E. 生物学死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