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心血管内科医学正高专项训练在线题库(O4),更多心血管内科(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平胃散的药物组成是( )
A. 苍术、厚朴
B. 生姜、大枣
C. 半夏
D. 陈皮
E. 甘草
2. [多选题]二叶主动脉瓣诊断明确,下列治疗策略正确的有( )
A. 保持牙齿卫生和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B. 合理饮食,戒烟,控制血压与血脂
C. 及时治疗瓣膜病变和主动脉瘤样扩张
D. 一经诊断,立即行主动脉瓣置换术
E. 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以观察瓣膜及主动脉病变情况
3.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中风病机不包括( )
A. 虚
B. 火
C. 积滞
D. 风、痰
E. 气、血
4. [多选题]下列哪几项表现符合典型稳定型心绞痛发作( )
A. 胸骨后压榨性疼痛
B. 疼痛很少超过15分钟
C. 休息后5分钟内消失
D. 含服硝酸甘油3~5分钟内疼痛不能缓解
E. 疼痛发作均有诱因
5. [多选题]下列哪些是使用洋地黄的禁忌证
A. 预激综合征伴房颤或扑动
B.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C.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而无心房颤动或明显心衰
D. 快速房颤伴心衰
E. Ⅱ或高度AVB
6. [多选题]下列哪项支持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
A. 心包穿刺液中检测出病毒
B. 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
C. 血清肌钙蛋白和CK-MB升高
D. 超声心动图显示二、三尖瓣反流
E. 感冒后伴胸闷、乏力
7. [多选题]男性,30岁。原有风心病史,因持续性发热,乏力,纳差来诊。经检查拟诊为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体格检查时可能出现下列哪几项体征( )
A. 环形红斑
B. 淤点
C. 心脏杂音无变化
D. 心率40次/min,心电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E. 脾大伴脾区摩擦音
8. [多选题]缺血性心肌病急性心力衰竭发作时的即刻处理措施,正确的有
A. 对血压正常或升高的严重肺水肿患者,联合应用高剂量硝酸酯类药物和低剂量利尿药(与低剂量硝酸酯类药物加高剂量利尿药相比)有助于降低需要机械通气的比例和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
B. 低剂量利尿药治疗此类急性心力衰竭是保留肾功能的一种有效方案
C. 与静脉应用多巴酚丁胺以及米力农相比,静脉应用硝酸甘油以及重组人脑钠肽(奈西立肽)治疗的患者院内死亡率较低
D. 肌钙蛋白升高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正性肌力药后其院内死亡率显著升高
E. 应尽早应用洋地黄类药物
9. [多选题]下列哪些是二尖瓣狭窄的症状
A. 呼吸困难
B. 心绞痛
C. 咯血
D. 声嘶
E. 咳嗽、咳痰
10. [多选题]应特别注意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的是
A. 风湿性心瓣膜病伴发热
B. 人工瓣膜置换术
C. 房间隔缺损
D. 显著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
E.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11. [多选题]下列哪些是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 )
A. 胸痛
B. 呼吸困难
C. 与体温升高相对应的心率加快
D. 室性期前收缩
E. 病理性第三心音
12. [多选题]下列引起全身血管舒张的因素,除外哪几项( )
A. 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抑制
B. 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C. 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兴奋
D. 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兴奋
E. 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兴奋
13. [多选题]患者女,67岁,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SSI起搏器,术后3个月程控,患者诉活动时起搏器植入部位肌肉跳动,查体:心率70次/min,心电图示心室起搏心律,此时可尝试程控的内容
A. 降低感知灵敏性
B. 延长不应期
C. 将起搏模式改变为AOO
D. 提高起搏频率
E. 关闭滞后功能
14. [多选题]高血压急症伴下述哪种情况时应积极降压处理
A.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B. 脑出血
C. 脑梗死
D. 急性左心衰
E. 心绞痛
15. [多选题]关于应用IVUS和OCT评价易损斑块,叙述正确的有( )
A. IVUS可评价斑块脂质核心大小
B. OCT可测量斑块纤维帽厚度
C. IVUS和OCT可评价血管正性重构
D. OCT可识别斑块内巨噬细胞
E. VH-IVUS可识别斑块内成分
16. [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胃痛常见病因病机的有( )
A. 忧思郁怒,肝气郁结
B. 郁怒伤肝,肝气犯胃
C.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
D. 心血不足,心失所养
E. 禀赋不足,脾胃虚弱
17. [单选题]不属于四神丸组成的是( )
A. 补骨脂
B. 肉豆蔻
C. 吴茱萸
D. 五味子
E. 肉桂
18. [单选题]面色黄而虚浮多见于( )
A. 脾虚湿盛
B. 寒湿中阻
C. 脾胃虚弱
D. 湿热内蕴
E. 黄疸
19. [单选题]寸口脉,右手关所候脏腑是( )
A. 肺
B. 肝胆
C. 脾胃
D. 肾
E. 心
20. [单选题]红舌和绛舌皆主( )
A. 热证
B. 寒证
C. 气虚证
D. 血虚证
E. 痰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