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副高)高级卫生技术资格考试宝典疾病控制学医学高级职称(副高)真题答案(C8),更多疾病控制(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偏倚分为
A. 选择偏倚、混杂偏倚、无应答偏倚
B. 入院率偏倚、易感偏倚、失访偏倚
C. 选择偏倚、信息偏倚、错分偏倚
D. 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E. 回忆偏倚、报告偏倚、测量偏倚
2. [单选题]现况调查中偏倚的防止方法主要是
A. 坚持随机化抽样,减少漏查,统一检测标准,加强调查的监督和质控
B. 坚持多个医院选择病例,减少漏查,统一检测标准,加强调查的监督和质控
C. 坚持随机化分组,减少不依从,统一检测标准,加强调查的监督和质控
D. 坚持随机化选择研究对象,尽量用新发病例,暴露测量标准应统一,加强调查的监督和质控
E. 以上方法都不对
3. [单选题]维生素C可促进哪种蛋白质在体内的合成
A. 肌纤维蛋白
B. 糖蛋白
C. 粘蛋白
D. 胶原蛋白
E. 肌红蛋白
4. [单选题]食品水分活性值的大小,对食品的影响为
A. 食品的水分活性值越小,越不利于微生物繁殖
B. 食品的水分活性值越小,越有利于微生物繁殖
C. 食品的水分活性值越大,越不利于微生物繁殖
D. 食品的水分活性值越大,真菌不能产毒
E. 食品的水分活性值越小,真菌能产毒
5. [单选题]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发育、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
A. 人和动物
B. 病原携带者
C. 病人
D. 鼠类
E. 家畜
6. [单选题]在一次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和对照共200对,其中病例和对照均具有暴露因素的有25对,病例和对照均不具有暴露因素的有70对,病例具有暴露因素而对照不具有暴露因素的有80对,对照具有暴露因素而病例不具有暴露因素的有25对,则相对危险度的估计值为
A. 1.5
B. 2.8
C. 3.2
D. 3.5
E. 4.0
7. [单选题]牛乳中含有下列哪种代谢产物,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A. AFQ1
B. AFP1
C. AFM1
D. AF毒醇
E. AFH1
8. [单选题]易引起肠内、外并发症肠道传染病的是
A. 阿米巴痢疾
B. 细菌性痢疾
C. 伤寒、副伤寒
D. 霍乱、副霍乱
E. 沙门菌食物中毒
9. [单选题]"神奈川试验"阳性的病原菌是
A. 沙门菌
B. 副溶血性弧菌
C. 肉毒梭菌
D. 葡萄球菌
E. 大肠埃希菌
10. [单选题]下列哪项是属于原生环境问题
A. 自然灾害
B. 环境污染
C. 生态破坏
D. 社会生活问题
E. 以上都不是
11. [单选题]预防医学的核心问题是
A. 环境问题
B. 健康问题
C. 生态平衡问题
D. 疾病问题
E. 环境与健康关系问题
12. [单选题]鼠伤寒沙门菌D55℃=10,是指
A. 在55℃10分钟可减弱食品中90%鼠伤寒沙门菌
B. 在55℃10分钟可杀死食品中90%鼠伤寒沙门菌
C. 在55℃10秒钟可减弱食品中90%鼠伤寒沙门菌
D. 在55℃10秒钟可杀死食品中90%鼠伤寒沙门菌
E. 在55℃10分钟食品中90%鼠伤寒沙门菌不能繁殖
13. [单选题]下列哪种研究方法不属于描述性研究
A. 病例报告
B. 横断面研究
C. 病例-对照研究
D. 生态学研究
E. 纵向研究
14. [单选题]《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要求全国儿童免疫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
A. 95%
B. 90%
C. 85%
D. 80%
E. 99%
15. [单选题]以下是不利于钙吸收的因素,不包括
A. 草酸盐
B. 植酸盐
C. 脂肪酸
D. 膳食纤维
E. 酸性条件
16. [单选题]保健食品的市场监督不包括
A. 功效成分的检测
B. 功能验证
C. 营养成分的检测
D. 对违法加入药物行为的监督
E. 标签、说明书的监督
17. [单选题]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 )
A. 《本草纲目》
B. 《本草拾遗》
C. 《山海经》
D. 《新修本草》
E. 《神农本草经》
18. [单选题]食物中毒现场调查时,卫生医师很重视首发病例,原因是
A. 其比别人敏感,预后不良,须加强防治
B. 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C. 其对中毒原因能谈出更多情况
D. 由其中毒潜伏期可推断中毒可疑餐次
E. 其对周围人群影响较大
19. [多选题]下边关于HBsAg的描述中,哪些不正确:
A. HBsAg是感染HBV后出现最早的一种抗原
B. HBsAg在血清中检出,表示机体己受感染
C. HBsAg在急性肝炎病人血清中检出,可诊断其为急性乙肝
D. HBsAg相应的抗体是抗-HBc
E. 我国汉族的HBsAg亚型,以adw为主
20. [单选题]根据对人体的致病性,能引起人类食物中毒的细菌属于
A. 条件致病菌
B. 酵母菌
C. 非致病菌
D. 致病菌
E. 腐败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