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潜伏期"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更多外科护理主管护师考试的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在线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单选题]潜伏期
A. 规律宫缩至宫口扩张3cm
B. 宫口扩张3~8cm
C. 宫口扩张3cm至10cm
D. 规律宫缩至宫口开全
E. 规律宫缩至宫口扩张8cm
[单选题]供应室包装后的物品,应在多长时间内进行灭菌
A. 5~6小时内
B. 不超过6小时
C. 不超过12小时
D. 3~4小时内
E. 1~2小时内
正确答案 :E
解析:精洗包装后的物品应尽快送入灭菌室灭菌(1-2h内),不得长时间放置,以防止污染及热原产生(A对)。
[单选题]下列哪项是COPD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评价的客观指标
A. 血常规
B. 胸部X线检查
C. 肺功能检查
D. 动脉血气分析
E. 胸部CT
正确答案 :C
解析:所列选项均为COPD常用的辅助检查,而其中反映气流受限的主要客观指标是肺功能检查,临床据此对COPD的诊断、严重程度、疾病进展、预后等作出判断。
[单选题]个案护理方式的优点不包括
A. 病情观察全面
B. 护理工作连续性强
C. 职责任务明确
D. 护患沟通机会多
E. 护士责任心增强
正确答案 :B
解析:个案护理方式的优点包括:①护士及时、全面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实施全面、细致、高质量的护理;②增加与患者直接沟通的机会,及时解决患者身心方面的问题;③护士职责、任务明确,责任心增强;④有利于培养护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缺点是护士轮换频繁,护理缺乏连续性。
[单选题]使子宫内膜由增生期转变为分泌期的激素是
A. 促卵泡素
B. 孕激素
C.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D. 黄体生成素
E. 雌激素
正确答案 :B
解析: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可调节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卵泡素主要刺激卵泡发育,但须与少量黄体生成素协同作用,才能使卵泡成熟,并分泌雌激素。黄体生成素主要功能是与促卵泡素协同作用,促使成熟卵泡排卵,从而使黄体形成并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雌激素参与子宫内膜的修复,使其发生增生期变化;孕激素使增生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内膜,为受精卵着床做好准备。
[单选题]以下不适宜行痛点注射的疾病是
A. 腰肌劳损
B. 腱鞘炎
C. 肱骨外上髁炎
D. 脉管炎
E. 肩周炎
正确答案 :D
解析:脉管炎不适宜行痛点注射.
[单选题]肠外营养病人的葡萄糖输注速最多不超过每分钟
A. 5mg/kg
B. 6mg/kg
C. 4mg/kg
D. 2mg/kg
E. 3mg/kg
正确答案 :A
解析:葡萄糖是TPN主要热能来源,是TPN时的最佳选择。成人的代谢能力为4~5g/(kg·d)。当供给过多或输入过快时,部分葡萄糖可转化为脂肪沉积于肝脏,导致脂肪肝。
[单选题]关于女性骨盆的重要径线,下列数值正确的是
A. 出口前矢状径是8.5cm
B. 出口后矢状径为15cm
C. 中骨盆平面横径为13cm
D. 入口平面前后线径12.75cm
E. 出口平面横径为9cm
正确答案 :E
解析:入口前后径:也称真结合径,是耻骨联合下缘中点至骶岬上缘中点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1cm。中骨盆横径:也称坐骨棘间径,为两坐骨棘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0cm。出口后矢状径: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8.5cm。出口前矢状径:耻骨联合下缘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6cm。出口横径也称坐骨结节间径,为两坐骨结节内侧缘间的距离,平均值为9cm。 【该题针对“基础知识-第一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单选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需住院治疗,住院处护运人员首先应
A. 进行护理诊断
B. 氧气吸入,立即用平车送患者入病区
C. 办理入院手续,卫生处置
D. 介绍医院规章制度.
E. 留尿便标本进行检验
正确答案 :B
解析:入院护理一般程序为由护理人员指导办理入院手续卫生处置,进行护理诊断,介绍医院规章制度,必要时留尿、便标本进行检验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入院,护运人员首先应氧气吸入,立即用平车送患者入病区,及时做好救护措施 。解题关键:急诊或者危重症患者可直接采取急救处理措施 。故本题答案为D 。故选D。
[单选题]在医院感染中,属于内源性感染的是
A. 病原体来源于其他病人
B. 病原体来源于护士污染的手
C. 病原体来源于消毒不合格的医疗用品
D. 病原体来源于自身口腔
E. 病原体来源于探视者
正确答案 :D
解析:内源性感染也称自身感染。引起这类感染的微生物来自病人命内或体表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包括虽从其他病人或周围环境中来的,但已在该病人身上定植的微生物。例如,肠道、口腔、呼吸道、阴道、尿道及皮肤等部位常构成内源性感染的微生物“贮藏库”。在平时定植于这些部位的正常菌群对宿主不致病,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体系。但是,当病人健康状况不佳,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功能受损,以及抗菌药物的应用等因素,可导致菌群失调或使原有生态平衡失调,菌群移位(易位),从而引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