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微生物检验技术(士)初级考试历年真题试卷(K3),更多微生物检验技术(士)初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历年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初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1. [单选题]可疑食品中菌落总数的计数应选择( )。
A. Baird-Parker平板
B. MYP平板
C. MMA平板
D. 血平板
E. 营养琼脂平板
2. [单选题]若显微镜的油浸镜上的油已干,可用哪种物质擦净?( )
A. 清水
B. 石蜡
C. 无水乙醇
D. 二甲苯
E. 冰乙酸
3. [单选题]在用血清学方法诊断或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常采用Ag与Ab反应,进行此反应必须有电解质参与,电解质量与反应有关,当电解质超出最佳浓度时( )。
A. 提高反应敏感性
B. 降低敏感性
C. 不反应
D. 反应不变
E. 提高特异性
4. [单选题]在合成的各种不同的RNA中,具有搬运功能的是( )。
A. tRNA
B. rRNA
C. mRNA
D. 16SrRNA
E. 5SrRNA
5. [单选题]皮肤试验的免疫学基础原理是( )。
A. 迟发型超敏反应
B. 过敏反应
C. 速发型超敏反应
D.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E.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6. [单选题]体外检测淋巴细胞时,制备外周单个核细胞常用的方法是( )。
A. 葡聚糖-泛影葡胺密度梯度离心法
B. T细胞增殖试验
C. B细胞增殖试验
D. RT-PCR法
E. PCR法
7. [单选题]化学毒理学安全是指( )。
A. 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不产生任何危害
B. 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不产生损害作用
C. 化学物质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条件下,不引起死亡
D. 在一定接触水平下,伴随的危险度很低或其危险度水平在社会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内的相对安全
E. 化学物质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条件下,对人体健康不产生任何危害,既不引起急性、慢性中毒,也不对后代产生潜在危害
8. [单选题]下列细菌中,引起菌痢症状最轻的是( )。
A. 痢疾志贺菌
B. 福氏志贺菌
C. 鲍氏志贺菌
D. 宋内氏志贺菌
E. 以上都不对
9. [单选题]某村春节后有3名散居儿童在1周内先后突然出现高热、头痛、喷射状呕吐,全身满布皮肤出血点,而且颈项强直明显。为了确定此村出现了流脑暴发,卫生防疫站采取了患者的血液培养脑膜炎球菌。不符合此标本采集时运送的原则是( )。
A. 注意无菌操作采集标本
B. 标本要立即送检并保温、保湿
C. 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血液
D. 标本送检中要保持低温和干燥的条件
E. 采集的血液标本无菌操作接种到增菌肉汤中
10. [单选题]新从病人分离的肠道杆菌均有( )。
A. O抗原
B. H抗原
C. K抗原
D. 以上都对
E. 以上都不对
11. [单选题]志贺毒素的哪种生物活性可以解释感染该细菌后早期出现水样腹泻?( )
A. 神经毒性
B. 细胞毒性
C. 肠毒性
D. 以上都是
E. 以上都不是
12. [单选题]在抗原抗体检测试验中,常用来标记抗原或抗体的物质包括( )。
A. 放射性核素、血凝素、酶
B. 放射性核素、酶、糖类
C. 荧光素、糖类、血凝素
D. 荧光素、酶、放射性核素
E. 放射性核素、糖类、血凝素
13. [单选题]实验记录是指( )。
A. 仅记录好相关数据
B. 对实验过程真实、详细的描述
C. 完成实验后依赖记忆做记录
D. 记录好相关结果
E. 可以预测相关结果
14. [单选题]在组织细胞中,外源化学物经各种酶催化,发生化学结构与性质变化的,称为( )。
A. 吸收
B. 分布
C. 消化
D. 代谢
E. 排泄
15. [单选题]病毒的核心在负染标本上呈现( )。
A. 不透明的着色很深的圆形结构
B. 透明的着色很深的圆形结构
C. 明亮的不着色结构
D. 空心状结构
E. 灰暗的着色结构
16. [单选题]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我国将其分为( )。
A. 甲级、乙级和丙级三级
B. 甲级、乙级、丙级和丁级四级
C. 重大(Ⅰ)、较大(Ⅱ)和一般(Ⅲ)三级
D. 特别重大(Ⅰ)、重大(Ⅱ)、较大(Ⅲ)和一般(Ⅳ)四级
E. 重大(Ⅰ)、严重(Ⅱ)、较大(Ⅲ)和一般(Ⅳ)四级
17. [单选题]肠产毒性大肠杆菌产生的毒素没有( )。
A. 不耐热肠毒素
B. 耐热肠毒素
C. 内毒素
D. 外毒素
E. 以上都没有
18. [单选题]检测病毒的抗原,在疾病的哪期最易查得?( )
A. 潜伏期
B. 前驱期
C. 急性期
D. 恢复期
E. 康复期
19. [单选题]炭疽病人采取标本时,不同的表现型采取的部位不同,但是各型炭疽均应采取( )。
A. 溃疡渗出液
B. 粪便
C. 血液
D. 痰液
E. 咽拭子
20. [单选题]生殖细胞突变的后果是( )。
A. 良性肿瘤
B. 细胞衰老
C. 遗传性疾病
D. 癌变
E. 动脉粥样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