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选题]耳穴的分布规律,不正确的是
A. 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耳甲
B. 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
C. 与头面五官相应的穴位在耳屏
D. 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在耳垂
E. 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
2. [单选题]代赭石除具有平肝潜阳作用外,还能
A. 收敛固涩
B. 镇惊安神
C. 清肝明目
D. 降逆止呕
E. 坠痰平喘
3. [单选题]下列除哪组外都是镇心安神药组
A. 龙骨、牡蛎
B. 朱砂、磁石
C. 龟板、鳖甲
D. 珍珠、琥珀
E. 珍珠母、紫贝齿
4. [单选题]眉间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突下的骨度分寸是
A. 12寸
B. 14寸
C. 15寸
D. 16寸
E. 18寸
5. [单选题]外用有收湿敛疮的功效,可解毒、消肿、止血的药物是
A. 五味子
B. 五倍子
C. 桑螵蛸
D. 海螵蛸
E. 肉豆蔻
6. [单选题]固冲汤原方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
A. 生黄芪
B. 炒白术
C. 煅龙骨
D. 煅牡蛎
E. 棕榈炭
7. [单选题]崩漏的发生主要与哪些经脉有关
A. 肝经、肾经
B. 肝经、脾经
C. 任脉、带脉
D. 任脉、冲脉
E. 任脉、督脉
8. [单选题]左归丸组成中含有而右归丸组成中不含有的药物是
A. 枸杞子
B. 龟板胶
C. 鹿角胶
D. 山茱萸
E. 菟丝子
9. [单选题]对乙肝病毒感染有保护作用的是
A. 抗HBe
B. 抗HBs
C. DNA聚合酶
D. 抗核抗体
E. 抗HBc
10. [单选题]地龙与僵蚕的共同功效是
A. 息风止痒
B. 息风止痛
C. 息风止痉
D. 息风化痰
E. 息风平喘
11. [单选题]据《素问·热论》,其满三日者当用
A. 泻下之法
B. 泄热之法
C. 发汗之法
D. 涌吐之法
E. 和解之法
12. [单选题]手术治疗中一般病人知情权不包括
A. 有权自主选择
B. 有同意的合法权力
C. 有明确决定的理解力
D. 有家属代为决定的权力
E. 有做出决定的认知力
13. [单选题]"喉结旁1.5寸,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之后"的穴位是
A. 人迎
B. 水突
C. 气舍
D. 扶突
E. 天鼎
14. [单选题]根据"四总穴歌"中的取穴原则,腰痛首选的穴位是
A. 肾俞
B. 太溪
C. 委中
D. 列缺
E. 腰阳关
15. [单选题]太阳中喝,津气两伤,治用
A. 白虎加苍术汤
B. 白虎汤
C. 白虎加参汤
D. 竹叶石膏汤
E. 白虎加桂枝汤
16. [单选题]大便秘结,数日一行,口干,舌红少津,脉细数,最宜诊断为
A. 热盛伤津证
B. 肠热腑实证
C. 胃热炽盛证
D. 肠燥津亏证
E. 食积化热证
17. [单选题]五输穴分布在
A. 腕踝关节上下
B. 腕踝关节附近
C. 肘膝关节附近
D. 肘膝关节上下
E. 肘膝关节以下
18. [单选题]春温后期,虚风内动,时时欲脱,喘息气促,其治疗处方是
A. 羚角钩藤汤加生脉散
B. 三甲复脉汤
C. 大定风珠加人参
D. 生脉散
E. 加减复脉汤加人参
19. [单选题]小儿遗尿,治疗选穴主要选取( )
A. 膀胱经背俞穴
B. 任脉
C. 任督二脉
D. 任脉及足阳明胃经
E. 任脉及背俞穴
20. [单选题]针刺下列腧穴时,哪个穴位不适宜取俯卧位
A. 风池
B. 肾俞
C. 风市
D. 天宗
E. 关元
1.正确答案 :C
解析:与头面五官相应的穴位在耳垂。
2.正确答案 :D
解析:代赭石
性能:苦,寒。归肝、心经。
功效: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应用:
1.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2.呕吐,呃逆,噫气等症。为重镇降逆要药,尤善降上逆之胃气。
3.气逆喘息。重镇降逆,亦能降上逆之肺气而平喘。
4.血热吐衄,崩漏。善于降气、降火,尤适宜于气火上逆、迫血妄行之出血证。
用法用量:煎服,宜打碎先煎。如丸、散,每次1~3g。外用适量。降逆、平肝宜生用,止血宜煅用。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因含微量砷,故不宜长期服用。
3.正确答案 :C
4.正确答案 :E
解析:18寸,手指同身寸定位法:以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来量取腧穴定位方法。可分作以下3种。
1.中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一寸。
2.拇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一寸。
3.横指同身寸法:是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四指相并名曰“一夫”,又名“一夫法”。
[手指同身寸.png]
5.正确答案 :B
解析:五倍子外用有解毒、消肿、收湿、敛疮、止血等功效,可用于疮疖肿毒、湿疮流水、肛脱不收等证,故应选B。
6.正确答案 :B
解析:固冲汤的组方原理
本方所治之证乃脾气虚弱,冲脉不固所致。治当益气健脾,固冲摄血。
方中黄芪益气补脾,使脾统血;棕边炭收敛止血,固冲摄血,共为君药。脾气虚弱,以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统血;阴血外溢,以龙骨、牡蛎、五倍子固涩收敛止血,助棕边炭止血崩,共为臣药。出血伤血,以白芍补血敛阴止血;出血伤肝肾,以山萸肉补肝肾固精止泄;止血易留瘀,以海螵蛸、茜草固涩止血,并能化瘀,以冀止血不留瘀,共为佐药。诸药相互为用,补气固冲治其本,收敛止血治其标,标本兼顾,以取补脾固冲止血之效。
7.正确答案 :D
解析:崩漏
【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是由于冲任损伤,不能固摄,以致经血从胞官非时妄行。素体阳盛,外感热邪,过食辛辣,致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情志抑郁,肝郁化火,致藏血失常;七情内伤,气机不畅,或产后余血未净,瘀血阻滞冲任,血不归经发为崩漏。忧思劳倦过度,损伤脾气,统摄无权,而致冲任不固;肾阳亏损,失于封藏,使冲任不固,或肾阴不足致虚火动血,而成崩漏。
【辨证】
1.实证
主症 崩漏下血量多,或淋漓不断,血色红。兼见血色深红,质黏稠,气味臭秽,口干喜饮,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血热;出血量多,色紫红而黏腻,带下量多,色黄臭秽,阴痒,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血色正常,或带有血块,烦躁易怒,时欲叹息,小腹胀痛,苔薄白,脉弦,为气郁;漏下不止,或突然下血甚多,色紫红而黑,有块,小腹疼痛拒按,下血后疼痛减轻,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沉涩,为血瘀。
2.虚证
主症 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净。
【治疗】
1.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 通调冲任,祛邪固经。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关元 三阴交 公孙 隐白
配穴 血热加中极、血海;湿热加中极、阴陵泉;气郁加膻中、太冲;血瘀加膈俞、血海。
操作 关元用平补平泻法,其余穴位用毫针泻法。
(2)虚证
治法 调补冲任,益气固经。以任脉及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气海 足三里 地机 三阴交
配穴 脾气虚加脾俞、胃俞;肾阳虚加肾俞、命门;肾阴虚加肾俞、太溪;盗汗加阴郄;失眠加神门。
操作 毫针补法,可施用灸法。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内生殖器、皮质下、内分泌、肾、肝、脾。毫针刺用中等刺激,或用埋针法,两耳交替使用。
(2)穴位注射法 选气海、关元、中极、肾俞、关元俞。用维生素B↓(12)或黄芪、当归等注射液,每穴可注药液2ml,每日1次。
(3)挑刺法 在腰骶部督脉或膀胱经上寻找反应点,用三棱针挑破0.2~0.3cm长,O.1cm深,将白色纤维挑断,每次选2~4个点,每月1次,连续挑治3次。
8.正确答案 :B
解析:左归丸(《景岳全书》)
【组成】怀熟地 炒山药 枸杞 山茱萸 川牛膝 鹿角胶 龟板胶 菟丝子
【功用】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主治证候】真阴不足证。头晕目眩,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
9.正确答案 :B
10.正确答案 :C
解析:地龙
【应用】
1.高热惊痫,癫狂。
2.气虚血滞,半身不遂。
3.痹证。
4.肺热哮喘。
5.小便不利,尿闭不通。
僵蚕
【应用】
1.惊痫抽搐。
2.风中经络,口眼斜。
3.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
4.痰核,瘰疬。能软坚散结。
【用法用量】 煎服,5~9g。研末吞服,每次1~1.5g。散风热宜生用,其他多制用。
11.正确答案 :B
12.正确答案 :D
13.正确答案 :A
解析:人迎
定位 喉结旁1.5寸,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之后。
主治 瘿气、瘰疬;咽喉肿痛;高血压;气喘。
操作 避开颈总动脉,直刺0.3~0.8寸。
14.正确答案 :C
15.正确答案 :C
16.正确答案 :D
17.正确答案 :E
解析:五输穴
1、概念:五输穴为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
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灵枢.九针十二原 》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是对五输穴经气流注特点的概括。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初出;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入合与脏腑。
[阴经五输穴.png]
[阳经五输穴.png]
2、临床应用: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 《难经.六十八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井穴多用于急救;荥穴主要用于治疗热证。
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 根据《难经》“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观点,将五输穴配属五行,然后按“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虚证用母穴,实证用子穴,此法称子母补泻取穴法,包括本经子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两种方法。
按时选用《难经.七十四难》云:“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
18.正确答案 :C
解析:春温后期,虚风内动,时时欲脱者宜用大定风珠,如喘息气促当加补气固脱之人参。
19.正确答案 :E
20.正确答案 :E
解析:俯卧位 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查看答案
登录查看本科目所有考试题
本文链接:https://www.51kaos.com/show/ro079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