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初级卫生资格考试宝典药学(师)卫生初级资格历年真题题库(U9),更多药学(师)初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初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1. [单选题]下列关于溶液的等渗与等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等渗为物理化学概念,与0.9%氯化钠液的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液
B. 等张为生物学概念,红细胞在其中保持正常大小的溶液为等张液
C. 等渗不一定等张,但是等张溶液一定等渗
D. 等渗不等张的药液调节至等张时,该液一定是高渗液(等渗液可能出现溶血,此时加入氯化钠、葡萄糖等调节等张)
E. 等渗是指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属于物理化学概念
2. [单选题]黄酮类化合物中酸性最强的酚羟基是
A. 3-OH
B. 5-OH
C. 6-OH
D. 8-OH
E. 7-OH
3. [单选题]《处方管理办法》规定,从事处方调剂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的任职资格是
A. 专业技术职务
B. 药师任职资格
C. 药学专业技术职务
D. 药士以上任职资格
E. 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4. [单选题]可增加抗组胺药物抗胆碱作用的药物为
A. 乙醇
B. 抗癫痫药物
C. 阿片类镇痛药
D. 三环类抗抑郁药
E. 巴比妥酸盐类药物
5. [单选题]关于注射用溶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常用的注射用油有植物油、油酸乙酯等
B. 纯化水可用于配制注射剂,但此后必须马上灭菌
C. 注射用油的化学检查项目有酸值、皂化值与碘值
D. 注射用非水溶剂的选择必须慎重,应尽量选择刺激性、毒性和过敏性较小的品种,常用乙醇、甘油、丙二醇和PEG等
E. 注射用油色泽不得深于黄色6号标准比色液
6. [单选题]主要对M受体有阻断作用的药物有
A. 新斯的明
B. 曲美布汀
C. 毛果芸香碱
D. 筒箭毒碱
E. 琥珀胆碱
7. [单选题]有关湿热灭菌法叙述正确的是
A. 包括热压灭菌、流通蒸汽灭菌、低温间歇灭菌和煮沸灭菌等
B. 灭菌效果可靠,灭菌效果与注射剂灭菌前微生物污染程度无关
C. 湿热灭菌最好使用过热蒸汽
D. 不仅适用于溶液型注射剂灭菌,也适用于注射用无菌粉末灭菌
E. 注射剂灭菌时温度愈高且时间愈长,对注射剂质量和生产愈有利
8. [单选题]琥珀胆碱的肌肉松弛作用机制是
A. 促进乙酰胆碱灭活
B. 抑制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C. 中枢性骨骼肌松弛作用
D. 终板膜持续过度去极化
E. 阻断肌纤维兴奋-收缩耦联
9. [单选题]根据药品管理法的要求需要专柜加锁保存的药品有
A. 麻醉药品、贵重药品、精神药品
B. 麻醉药品、液体药品、精神药品
C. 贵重药品、液体药品、精神药品
D.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
E. 贵重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
10. [单选题]毒性药品生产记录要保存
A. 1年
B. 2年
C. 3年
D. 4年
E. 5年
11. [单选题]处方的性质为
A. 法律性、技术性、经济性
B. 法律性、权威性、经济性
C. 法律性、安全性、权威性
D. 法律性、技术性、安全性
E. 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
12. [单选题]氯丙嗪使体温下降,最有可能的是
A. 20℃室温+37℃体温
B. 20℃室温+39℃体温
C. 40℃室温+34℃体温
D. 40℃室温+37℃体温
E. 40℃室温+38℃体温
13. [单选题]下列哪个与氟尿嘧啶的特点无关
A. 加入溴水可使溴水褪色
B. 属于抗代谢类抗肿瘤药
C. 对酸、碱较稳定
D. 加亚硫酸氢钠会降解
E. 是治疗实体瘤的首选药
14. [单选题]下列为门(急)诊患者开具的处方中,每张处方的最大限量是7日常用量的仅是
A. 普通药品
B. 麻醉药品注射剂
C. 第一类精神药品
D. 麻醉药品控缓释制剂
E. 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
15. [单选题]当患者或护士反应药品差错时
A. 不需核对即给予调换药品
B. 不予以理睬
C. 须立即核对相关的处方和药品
D. 直接找负责人处理
E. 以上都不对
16. [单选题]患者女性,间断喘憋近10年,加重2小时就诊,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治疗药物应为
A. 阿托品
B. 沙丁胺醇
C. 肾上腺素
D. 色甘酸钠
E. 异丙嗪
17. [单选题]属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是
A. 阿莫西林
B. 舒巴坦钠
C. 阿米卡星
D. 头孢噻吩钠
E. 氨曲南
18. [单选题]某中药水提液在试管中强烈振摇后,产生大量持久性气泡,该提取液中可能含有
A. 蛋白质
B. 多糖
C. 单宁
D. 蒽醌
E. 皂苷
19. [单选题]关于蛋白质分子三级结构的描述,其中错误的是
A. 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都具有生物学活性
B. 天然蛋白质分子均有这种结构
C. 三级结构的稳定性主要由次级键维系
D. 亲水基团多聚集在三级结构的表面
E. 决定盘曲折叠的因素是氨基酸残基及环境因素
20. [单选题]药品的质量特征不包括
A. 有效性
B. 安全性
C. 稳定性
D. 均一性
E. 质量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