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初级卫生专业资格考试宝典微生物检验技术(师)医学初级职称历年真题题库(X7),更多微生物检验技术(师)初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初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1. [单选题]细胞因子测定可用( )。
A. 双抗夹心法
B.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C. RT-PCR
D. 以上都是
E. 以上都不是
2. [单选题]我国规定,经处理消毒后的一般综合性医疗机构污水,需检测的项目中不包括( )。
A. 总余氯
B. 铜绿假单胞菌
C. 沙门菌
D. 志贺菌
E. 粪大肠菌群
3. [单选题]细胞培养中采用薄膜滤器过滤除菌,最常用的滤膜孔径是
A. 0.6μm
B. 0.45μm
C. 0.22μm
D. 0.7μm
E. 0.1μm
4. [单选题]患者6岁,春节后突然发热、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颈项强直。其脑脊液培养时鉴定为脑膜炎球
A. 菌血症
B. 血液白细胞减少
C. 血小板解聚
D. 细菌素产生
E. 血管坏死和血栓形成,周围血管出血
5. [单选题]公共场所空气微生物检验应做( )。
A. 细菌总数测定
B. 真菌和酵母菌测定
C. 细菌总数测定+大肠菌群测定
D. 金黄色葡萄球菌测定
E. 大肠菌群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测定
6. [单选题]酶标仪的工作原理为( )。
A. Edman降解法
B. Maxam Gilbert化学降解法
C. 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
D. 光电比色法
E. 分光光度法
7. [单选题]乙脑病毒通过如下哪一种循环维持自身的存在?( )
A. 蚊、人、蚊
B. 蚊、猪、蚊
C. 蚊、猴、蚊
D. 蜱、人、蜱
E. 蜱、猪、蜱
8. [单选题]在PCR反应中,下列关于引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在引物终浓度为0.2~1μmol/L的范围内,PCR的产物量基本相同
B. 引物浓度过高会降低靶序列的扩增量
C. 引物只与靶序列的相应部分结合
D. 引物浓度过高会促进引物错误引导非特异产物合成
E. 引物浓度过高会增加引物二聚体的形成
9. [单选题]属于检验科医师职责的是( )
A. 掌握超声、心电仪器的一般原理、性能
B. 加强对设备的维护、保养,不得私自使用
C. 认真做好收集和采取标本、登记发送报告单工作
D. 掌握X线机的一般原理、性能、使用及投照技术
E. 做好辐射防护工作,严防差错事故
10. [单选题]对立克次体检测的姬姆尼茨染色,可将立克次体染为( )。
A. 绿色
B. 红色
C. 黑色
D. 无色
E. 蓝色
11. [单选题]在进行免疫血清学检查时常采用Ag与被检血清进行反应,其Ag-Ab的血清学反应主要结合力是( )。
A. 范德互尔斯力
B. 氢键引力
C. 静电引力
D. 巯水基团作用力
E. 热力
12. [单选题]常用于组织培养的人工综合营养液为( )。
A. 血清和水
B. MEM或RPMI1640
C. 胎牛血清和水
D. 血清和胰酶
E. 血清和培养基
13. [单选题]致泻大肠埃希菌检验所用增菌液为
A. 营养肉汤
B. GN增菌液
C. 肠道增菌肉汤
D. 蛋白胨水
E. 缓冲蛋白胨水
14. [单选题]毒素转变成类毒素后的变化是( )。
A. 使毒素免疫原性上升
B. 增强与抗毒素的结合力
C. 减弱了毒素的病理作用
D. 增强了细胞的吞噬作用
E. 增强了致敏作用
15. [单选题]体内不通过血行播散的病毒是( )。
A. 甲型肝炎病毒
B. 乙型肝炎病毒
C. 戊型肝炎病毒
D. 脊髓灰质炎病毒
E. 单纯疱疹病毒
16. [单选题]下列哪个代谢反应为I相反应
A. 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
B. 氧化反应
C. 谷胱甘肽结合反应
D. 甲基化反应
E. 乙酰化反应
17. [单选题]下列关于鹦鹉热衣原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只感染鹦鹉,不感染人
B. 可引起肺炎
C. 可通过滤器
D. 细胞内生长
E. 最早从鹦鹉体内分离得到
18. [单选题]对水溶性液体化妆品样品制备方法,正确的是( )。
A. 无菌操作吸取1ml加到9ml灭菌生理盐水中备用
B. 无菌操作吸取10ml加到90ml灭菌生理盐水中备用
C. 无菌操作吸取10ml,加入5ml液体石蜡,再加10ml吐温80,再加75ml灭菌生理盐水
D. 无菌操作吸取10ml,加入10ml液体石蜡,再加10ml吐温80,再加70ml灭菌生理盐水
E. 无菌操作吸取样品10ml放入灭菌研钵中,再加入10ml液体石蜡及10ml灭菌吐温80研磨溶解,再加70ml灭菌生理盐水
19. [单选题]随着人群中免疫力低下和缺陷人群的出现,以及许多新检查手段所带来的相关医院获得性感染问题,对条件致病菌的危害日益受到重视,条件致病菌致病的条件可能是( )。
A. 寄居部位改变
B. 内源性感染
C. 菌群失调
D. 以上均是
E. 以上均不是
20. [单选题]大多数病原菌属于( )。
A. 微厌氧菌
B. 兼性厌氧菌
C. 专性需养菌
D. 微需养菌
E. 专性厌氧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