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医学副高职称考试宝典理化检验技术副高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模拟练习题(Q7),更多理化检验技术(副高)副主任技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微量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能降解和消失,说明该水体有
A. 氧化能力
B. 还原能力
C. 自净能力
D. 清除能力
E. 分解能力
2. [单选题]气相色谱分析中,选择固定液的原则是
A. 相似相溶
B. 密度相同
C. 分子量相近
D. 沸点相近
E. 化学反应活性相同
3. [单选题]感官不合格的食物样品,是否需要理化检验
A. 不需要,直接判为不合格产品
B. 必须进行检验
C. 可以进行也可以不进行
D. 报告上级处理
E. 自行处理
4. [多选题]下面是测定化妆品pH的操作步骤,以下描述中,正确的是
A. 称取定量样品于50ml烧杯,加入9倍重量的水,搅拌并加热至40℃使样品与水充分混合,冷却至室温,测定样品液温度
B. 按仪器要求准备pH计,并将温度补偿器调至样品液的温度
C. 预计样品的pH呈碱性,分别从标准磷酸缓冲液和硼酸缓冲液的试剂瓶中倒出约lOml溶液于小烧杯中反复校正pH计
D. 边搅拌边测定样品的pH,当读数稳定后,记录读数
E. 全部测定完毕后,按仪器要求,冲洗电极,并将甘汞电极的橡皮塞/帽套上,玻璃电极浸泡在纯水中,缓冲液倒回瓶中
5. [单选题]20%氯化亚锡溶液,在配制或放置时,有时会出现白色沉淀,解决方法是
A. 配制时应尽量增加溶剂量
B. 配制时应加热使沉淀溶解
C. 配制好的溶液应保存在室温下
D. 配制好的溶液应密封保存
E. 配制时应防止氯化亚锡水解
6. [单选题]采集颗粒物前,玻璃纤维滤膜必须经高温炉灼烧,之后放于天平室的干燥器中平衡灼烧的温度和平衡的时间为
A. 300℃,24h
B. 350℃,12h
C. 300℃,48h
D. 500℃,48h
E. 500℃,24h
7. [单选题]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病种分为
A. 二类25种
B. 三类39种
C. 四类23种
D. 五类22种
E. 一类26种
8. [多选题]用电位法测定水样pH时,用于校正仪器刻度的pH标准缓冲液,常用的为
A. 1.68(25℃)
B. 4.01(25℃)
C. 6.86(25℃)
D. 9.18(25℃)
E. 12.46(25℃)
9. [单选题]直接干燥法测定固体食品中的水份要求烘到恒重,恒重是指两次烘烤称重的重量差不超过
A. 1mg
B. 0.2mg
C. 5mg
D. 5mg
E. 2mg
10. [单选题]折光率是在20℃条件下,以什么作单色光源进行测定
A. 汞灯共振线
B. 钠光线
C. 氢灯光源
D. 氚灯光源
E. 铅灯光源
11. [单选题]分析测定DDT,六六六最为灵敏的气相色谱检测器是
A. 热导检测器
B. 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C. 电子捕获检测器
D. 火焰光度检测器
E. 氮磷检测器
12. [单选题]生活饮用水中锌的测定可用锌试剂-环己酮分光光度法。该法最低检测质量为5μg,若取20ml水样,则最低检测浓度为
A. 0.25mg/L
B. 0.1mg/L
C. 0.025 mg/L
D. 0.005mg/L
E. 0.5mg/L
13. [单选题]在高效液相色谱法中,梯度洗脱装置的作用是
A. 通过改变流动相的沸点,来提高分离度
B. 通过改变流动相的温度,来提高分离度
C. 通过改变流动相的表面张力,来提高分离度
D. 通过改变流动相的折射率,来提高分离度
E. 通过改变流动相的极性,来提高分离度
14. [单选题]根据我国有关标准的规定,卫生标准应该是
A. 企业强制性标准
B. 国家强制性标准
C. 国家推荐性标准
D. 卫生行业强制性标准
E. 卫生行业推荐性标准
15. [多选题]质谱仪中需要真空的部位有
A. 进样系统
B. 离子源
C. 质量分析器
D. 检测器
E. 质谱解析
16. [单选题]用气泡吸收管采样时,转子流量计读数未变,但是气泡明显减少的原因是
A. 采样快到终点了
B. 吸收管磨口漏气
C. 空气中污染物完全被吸收
D. 吸收管进口堵塞
E. 吸收液挥发
17. [单选题]将称量瓶置于烘箱中干燥时,应将瓶盖
A. 横放在瓶口上
B. 盖紧
C. 取下
D. 任意放置
E. 分开干燥
18. [单选题]采用纸层析法测定的胡萝卜素包括
A. α-胡萝卜素
B. β-胡萝卜素
C. γ-胡萝卜素
D. 总胡萝卜素
E. 总胡萝卜素和类胡萝卜素
19. [单选题]不适合于用索氏提取法测定其中的总脂肪的样品是
A. 固体样品
B. 挥发性样品
C. 液体样品
D. 不挥发性样品
E. 混合固体样品
20. [单选题]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是光吸收定律,即
A. 吸光度与液层厚度成正比
B. 吸光度与液层厚度及溶液浓度成正比
C. 吸光度与液层厚度及溶液浓度的乘积成比例
D. 吸光度与溶液浓度成正比
E. 吸光度与液层厚度及溶液浓度成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