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医学副高职称考试宝典心电学技术副高卫生职称专业考试试题(O2),更多心电学技术(副高)副主任技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怀孕晚期膈肌上抬时,可引起
A. aVL导联的QRS波群呈QS型
B. aVL导联的QRS波群呈rS型
C. aVF导联的QRS波群呈rS型
D. aVF导联的QRS波群呈Rs型
E. aVF导联的Q,RS波群呈RS型
2. [单选题]以下情况可引起额面QRS心电轴左偏,但应除外
A. 矮胖体型、大量腹水
B. B型预激综合征
C. 肺气肿
D. 高钾血症
E. 左心室肥大
3. [单选题]关于高钾血症的心电图表现,错误的是
A. P波振幅减小或消失
B. PR间期缩短
C. QRS波群增宽,尤其是终末部分增宽
D. T波高尖
E. ST段下移或抬高
4. [单选题]下列哪项房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不正确
A. 多数P波后的QRS波群宽大畸形
B. 代偿间歇不完全
C. 有提早出现的P波
D. P-R间期≥0.12秒
E. P波与窦性P波形态常不同
5. [单选题]以下关于HRV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SDNN是计算窦性心搏周期标准差的一种方法
B. HRV可以评价自主神经功能
C. HRV有助于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D. 可以预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预后
E. HRV有助于评价糖尿病患者是否存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6. [多选题]以下为起搏器电池耗竭时出现的表现,包括
A. 起搏频率快慢不均
B. 感知功能不良或丧失
C. 起搏方式由DDD转变为VVI
D. 起搏方式由DDD转变为AAI
E. 磁铁频率下降
7. [单选题]关于希氏束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希氏束传导纤维排列呈束状
B. 希氏束与房室结有明确界限,但其内部结构相同
C. 其上端分出左、右束支
D. 交界性心律的起搏点多产生于希氏束
E. 含有P细胞和移行细胞(T细胞),其传导纤维交织成网状
8. [单选题]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常用部位中,用得较少的部位是
A. 胸骨左缘区
B. 心尖区
C. 剑下区
D. 胸骨上凹
E. 胸骨右缘区
9. [单选题]当心肌细胞复极时,膜电位恢复到-80mV~-90mV,意味着
A. 相对不应期结束,进入超常期
B. 给予任何刺激都能使心肌产生一次可以扩布的动作电位
C. 心肌细胞兴奋性增高,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度比恢复极化状态后所产生的动作电位高
D. 由于膜电位比完全恢复极化状态时更接近阈电位,因此兴奋性减低
E. 心肌细胞兴奋性低,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度比恢复极化状态后所产生的动作电位高
10. [多选题]洋地黄中毒导致的房性心动过速治疗有
A. 密切观察暂不处理
B. 血钾高可以选用利多卡因
C. 阿托品
D. 立即停用洋地黄
E. 血钾不高可以补钾
11. [单选题]以下不属于按需型心脏起搏器的是
A. AAI
B. VVI
C. DDD
D. VOO
E. VDD
12. [单选题]关于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PR间期恒定
B. 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
C. 房室传导比例可为3:2,4:3
D. 房室传导比例可为2:1
E. 预后较好
13. [单选题]下列房颤转复效益比最好的是
A. 洋地黄
B. 胺碘酮
C. 普罗帕酮
D. 索他洛尔
E. 奎尼丁
14. [多选题]AAⅠ方式的心脏起搏器特点
A. 能保持房室顺序收缩
B. 适用于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病窦
C. 简单经济方便
D. 是双腔起搏器
E. 具有频率调整功能
15. [单选题]急性心肌梗死时,升高时间较早而恢复较慢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是
A. CK-MB
B. LDH
C. 肌钙蛋白(cTn)
D. AST
E. CK
16. [单选题]按照国家医疗仪器设备分类标准的规定,多导联心电图机是指
A. 2导联以上
B. 3导联以上
C. 6导联以上
D. 12导联
E. 18导联
17. [单选题]"二尖瓣型P波"可见于多种病理状态,但不包括
A. 左心房肥大
B. 右心功能不全
C. 心房梗死
D. 房间阻滞
E.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18. [单选题]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机制是
A. 不应期正常
B. 相对不应期延长并且>PP间距
C. 相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均延长,以相对不应期延长为主
D. 有效不应期显著延长,只留下很短的相对不应期
E. 有效不应期极度延长,大于逸搏间期
19. [多选题]关于永久起搏器的阐述,正确的是
A. 固率型起搏器易产生竞争性心律失常
B. VVI起搏器属于非生理性起搏器
C. AAIR起搏器具有频率应答功能
D. VOO起搏器只有起搏功能,无感知功能
E. AAI起搏器易产生起搏器综合征
20. [单选题]以下情况可引起PR间期延长,但应除外
A. 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
B. 房性心动过速
C. 间位性期前收缩后第1个窦性搏动的PR间期延长
D. 房室结双径路蝉联现象
E. 预激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