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急诊科中级资格实战模拟考试试题(AJ5),更多急诊医学主治医师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1. [单选题]以下不是重症肌无力临床特征的是
A. 呈晨轻暮重波动性变化
B. 90%见眼外肌麻痹
C. 面部额纹减少,表情困难
D. 饮水呛咳,吞咽困难
E. 使用奎宁,普萘洛尔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症状无影响
2. [单选题]女性,30岁,根据症状和体征初步诊断为异位妊娠流产或破裂,下一步对患者最有助于诊断和治疗方案选择的检查应是
A. 尿妊娠试验(+)
B. 腹部叩诊移动性浊音(+)
C. 后穹隆穿刺抽出不凝血
D. 妇检宫颈举痛
E. 腹部压痛、反跳痛
3. [单选题]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热型是
A. 回归热
B. 波状热
C. 间歇热
D. 弛张热
E. 稽留热
4. [单选题]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发病5 h入院,首选治疗是
A. 静脉注射硝酸甘油
B. 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
C. 静脉注射毛花苷丙
D. 尿激酶溶栓治疗
E. 静脉注射复方丹参
5. [单选题]下述哪项对诊断门脉高压性腹水最有帮助
A. 腹水颜色
B. 腹水比重
C. 腹水蛋白含量
D. 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
E. 腹水细胞分类
6. [单选题]下列哪一项与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有关 ( )
A. 脱发
B. 肌痛
C. 腹痛、恶心
D. 肝功能异常
E. 梅毒血清学试验假阳性
7. [单选题]关于Cabrera导联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肢体导联是按心脏左上基底部到右下方的解剖关系排序
B. 6个肢体导联的排序为aVL、Ⅰ、-aVR、Ⅱ、aVF、Ⅲ
C. -aVR导联面向右心室前壁心肌
D. 便于分析心肌缺血/梗死或心律失常的起源及定位
E. 每两个导联之间相隔30°
8. [单选题]胺碘酮的电生理作用与血流动力学作用不包括
A. 阻滞IKr、IKs、IKur
B. 阻滞INa
C. 阻滞ICa-L
D. 非竞争性抑制α-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
E. 负性肌力作用轻,不影响外周阻力
9. [单选题]妊娠期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
A. 只发生在妊娠早期
B. 临床症状重,体征轻
C. 发病率较高
D. 起病缓慢,病程长
E. 不易与其他产科急症相混淆
10. [单选题]因多次输血出现发热反应者,最适宜选用
A. 浓缩红细胞
B. 全血
C. 少浆血
D. 去白细胞的红细胞
E. 冰冻红细胞
11. [单选题]留置导尿管3天以上引起尿路感染的机会可达 ( )
A. 50%
B. 60%
C. 70%
D. 80%
E. 90%
12. [单选题]加压包扎止血适用于
A. 没有骨关节损伤的前臂或小腿出血
B. 全身各部位,尤其用于四肢的止血
C. 深部伤口出血,如肌肉、骨端等
D. 加压包扎难以控制的肢体大出血
E. 损伤部位可视的破裂血管
13. [单选题]临床糖尿病肾病为
A. 糖尿病肾病Ⅰ期
B. 糖尿病肾病Ⅱ期
C. 糖尿病肾病Ⅲ期
D. 糖尿病肾病Ⅳ期
E. 糖尿病肾病Ⅴ期
14. [单选题]关于支原体肺炎,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 秋季发病多
B. 儿童青少年多
C. 可引起肺炎性浸润和空洞形成
D. 有咽炎、支气管炎表现
E. 可以无症状
15. [单选题]老年患者,吸烟史,慢性咳嗽咳痰20年余,气短加重3 d,活动后明显,伴有左侧胸痛,无发热,无咯血,抗生素治疗无明显效果,考虑最可能的情况为
A. 急性心肌梗死
B. 自发性气胸
C. 肺癌
D. 间皮瘤
E. 重症肺炎
16. [单选题]男性,38岁,平素身体健康,饮酒后4小时出现上腹痛,14小时后出现呼吸困难,40次/分,最恰当的诊断是
A. 急性胃炎
B. 右叶性肺炎
C. 急性肠梗阻
D. 急性轻度胰腺炎
E. 急性重症胰腺炎合并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17. [单选题]关于感染性休克病人应用糖皮质激素的依据与方法,不正确的是
A. 糖皮质激素可以稳定细胞及溶酶体膜,免受内毒素破坏
B. 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对心脏发挥正性肌力作用
C. 适当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减少并发症
D. 糖皮质激素应从大剂量开始
E. 要取得疗效至少要使用5天
18. [单选题]女性,55岁,右侧大量胸腔积液,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穿刺抽液每次不宜过多过快,是为了避免
A. 发生感染
B. 发生胸膜反应
C. 发生胸膜肥厚
D. 发生复张性肺水肿
E. 发生胸痛
19. [单选题]治疗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最主要的药物是
A. 茶碱类
B. 糖皮质激素
C. 抗胆碱能类
D. 钙离子拮抗剂
E. 色苷酸钠
20. [单选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低氧血症鼻导管吸氧治疗时,吸入氧浓度的计算公式为
A. 吸入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
B. 吸入氧浓度(%)=20+4×氧流量(L/min)
C. 吸入氧浓度(%)=21+5×氧流量(L/min)
D. 吸入氧浓度(%)=20+5×氧流量( L/min)
E. 吸入氧浓度(%)=22+4×氧流量( L/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