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临床医学检验卫生职称正高全套模拟试题(M3),更多临床医学检验(正高)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下列卡氏肺孢子虫病病原学诊断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
A. 收集痰液或支气管分泌物检查包囊,检出率低
B. 收集痰液或支气管分泌物检查包囊,检出率高
C. 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刷检,支气管活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检出率高
D. 经皮肤穿刺肺活检和开胸活检,方法虽可靠,但创伤性大
E. 用外科手术取皮下包块或节结活检虫体
2. [多选题]色谱法可按原理进行分类,包括
A. 吸附色谱法
B. 分配色谱法
C. 离子交换色谱法
D. 排阻色谱法
E. 亲和色谱法
3. [多选题]有关血小板聚集试验哪些说法是对的 ( )
A. 血小板聚集试验最常用的是比浊法
B. 不同浓度的诱聚剂对血小板聚集曲线无明显影响
C. 记录仪记录的血小板透光度变化就是血小板聚集曲线
D. 无纤维蛋白原血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聚集率下降
E. 脑梗死、高脂饮食、吸烟等聚集率增加
4. [多选题]DNA重组技术中的载体必须具备的特征是
A. 载体的分子量要大,可保持在受体细胞内的稳定性
B. 有自主复制能力,使DNA能够进行扩增
C. 有多克隆位点,方便目的基因的插入
D. 有易检测的遗传标记,便于筛选
E. 具有最基本的转录元件,如启动子、增强子等
5. [多选题]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可见于 ( )
A. 骨肿瘤
B. 甲状腺功能低下
C. 变形性骨炎
D. 梗阻性黄疸
E. 恶性贫血
6. [多选题]菌群失调的常见菌类包括
A. 金黄色葡萄球菌
B. 粪肠球菌
C. 铜绿假单胞菌
D. 大肠埃希氏菌
E. 产气荚膜杆菌
7. [多选题]应采取哪些措施防止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的污染
A. 紫外线照射
B. 实验室严格分区
C. 尿嘧啶-N-糖基化酶(UNG)方法
D. 制定实验室标准操作程序并严格执行
E. 实验结束后用10%次氯酸钠溶液消毒实验台面
8. [多选题]下列关于抗原决定簇的描述正确的有 ( )
A. 抗原决定簇是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B. 抗原决定簇是免疫应答与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C. 抗原决定簇的性质、数目和空间结构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D. 构象决定簇位于抗原分子内部
E. 顺序决定簇位于抗原分子表面
9. [多选题]铝毒性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 )
A. 铝骨病
B. 铝贫血
C. 高铝血症
D. 铝肾病
E. 铝脑病
10. [多选题]肝脏和内皮细胞均能合成的血液凝固调节蛋白是 ( )
A. AT
B. PC
C. TFPI
D. PZ
E. HC-Ⅱ
11. [多选题]以下各种ELISA技术中,待测孔(管)最后显示的颜色深浅与标本中的待测抗原或抗体呈正相关的是 ( )
A. 抗体夹心法
B. 双位点一步法
C. 间接法测抗体
D. 竞争法
E. 捕获法
12. [多选题]急性细菌性痢疾时,可见 ( )
A. 间皮细胞
B. 红细胞
C. 大吞噬细胞
D. 白细胞
E. 泡沫细胞
13. [多选题]骨髓穿刺细胞检查发生“干抽”的病例常见于( )。
A. 原发性和继发性骨髓纤维化
B.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C. 再生障碍性贫血
D. 恶性淋巴瘤
E. 骨髓转移癌
14. [多选题]尿蛋白定性方法有
A. 加热乙酸法
B. 邻联甲苯胺法
C. 磺基水杨酸法
D. 亚硝基铁氰化钠法
E. 蛋白质指示剂误差法
15. [多选题]胎盘催乳素的功能有 ( )
A. 促进乳腺发育
B. 抑制脂肪沉积
C. 促进正氮平衡
D. 促进类固醇激素合成
E. 维持卵巢的黄体分泌孕酮
16. [多选题]会消耗标本中葡萄糖的是
A. 血液标本中的红细胞
B. 血液标本中白细胞增多时
C. 血液标本中的细菌污染
D. 尿液标本中的细菌污染
E. 胸、腹腔积液标本中的细菌污染
17. [多选题]血小板形态与结构描述下列哪项正确
A. 正常血小板的平均直径为2-4微米
B. 不染色时高倍镜下为无色微具折光性的圆形或椭圆形无核小体
C. 瑞氏染色时均呈圆形、豆点形、哑铃形
D. 瑞氏染色后可见浆内侧含有许多紫红色的嗜天青颗粒,称之为颗粒区
E. 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在血膜上呈分散排列
18. [多选题]有关纤维蛋白的降解,正确的叙述是 ( )
A. 在纤溶酶作用下纤维蛋白降解
B. 在纤溶酶作用下裂解出多肽和其附属物
C. 在纤溶酶作用下x′片段裂解出Y′和D片段
D. Y′片段进一步降解为E′片段和C片段
E. 使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生D-二聚体
19. [多选题]胃液隐血试验阳性见于
A. 急性胃炎
B. 胃溃疡
C. 胃癌
D. 胃扩张
E. 幽门梗阻
20. [多选题]下列哪些贫血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A. 缺铁性贫血
B.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C. 溶血性贫血
D.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E. 再生障碍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