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麻醉学正高高级职称模拟考试冲刺试题(T9),更多麻醉(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患者35岁女性,既往有哮喘发作史,拟行胆囊切除术,长期服用氨茶碱治疗哮喘。下面哪些是正确的
A. 用氟烷,可增加诱发心律失常
B. 用氯胺酮,可诱导癫痫
C. 用麻醉性镇痛药,作用增强
D. 用丙泊酚,镇静作用削弱
E. 用咪达唑仑,镇静作用减少
2. [多选题]下丘脑的功能包括 ( )
A. 节律性呼吸
B. 合成垂体前叶激素
C. 稳定血压
D. 稳定体温
E. 调节垂体前叶激素
3. [多选题]口腔、颅面大手术后常需留置气管导管24h,留管期间尽量保证患者不得激动,是因为
A. 会引起口腔内出血
B. 会引起黏膜奉献脱开
C. 会引起护板、填充物移位、脱落、破裂等
D. 会诱发恶心呕吐,并导致伤口污染
E. 引起咽喉水肿
4. [多选题]哌替啶的阿托品样作用包括
A. 抑制胃肠蠕动
B. 抑制涎液分泌
C. 心率可增快
D. 使瞳孔散大
E. 对呼吸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5. [多选题]下面哪些药物适用于有恶性高热倾向的患者
A. 布比卡因
B. 丙泊酚
C. 氧化亚氮
D. 阿片类
E. 罗库溴铵
6. [多选题]无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优点 ( )
A. 无创伤性,重复性好
B. 适用于各年龄的病人和拟行各种大小手术的患者
C. 自动化的血压监测
D. 能够自动检出袖套的大小,确定充气量
E. 血压超出设定的上下限时能自动报警
7. [多选题]以下哪些不是全身麻醉药的特点
A. 异氟烷的两个光学异构体的效能相等
B. 有些吸入性全身麻醉药在常温下是气态
C. 所有全身麻醉药的作用都可以用其破坏膜脂质-蛋白的相互作用来解释
D. 其麻醉效果可通过增加环境大气压来逆转
E. 所有挥发性麻醉药在常温下都是液态
8. [多选题]对于高位截瘫患者正确的说法有
A. 如果胸式呼吸消失,仅存在深大腹式呼吸,说明脊髓损伤较轻
B. 脊髓休克时伴有心率慢和血压高现象
C. 严重者可因经气管吸痰时刺激迷走神经而引起心搏骤停
D. 心率低于50次份并伴低血压,可予多巴酚丁胺微泵输注
E. 高位截瘫患者不会有体温调节异常
9. [多选题]为减轻插管时的应激反应,可采取的措施包括
A. 采取较浅的麻醉深度
B. 尽量缩短喉镜操作时间
C. 结合气管内喷雾局麻药
D. 应用药物性预防措施
E. 喉镜插管前施行几次过度通气以增加氧合
10. [多选题]关于氟烷增加心脏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正确的是 ( )
A. 缺氧使之加重
B. 高碳酸血症使之加重
C. 不宜与氧化亚氮合用
D. β受体阻滞剂能消除之
E. 钙通道阻滞剂能消除之
11. [多选题]心脏起搏器的术中处理
A. 运用脉搏氧饱和度或有创动脉压波形观察
B. 关闭EKG中的"杂波过滤"功能
C. 免用单极电刀,尽可能用双极
D. 调整电刀电极位置,确保电刀电流回路不通过起搏器
E. 避免使用吸入麻醉药
12. [多选题]关于心肌氧平衡下列哪几项正确
A. 心肌从冠状动脉血中摄取氧占65%
B. 冠状窦的血氧饱和度为30%
C. 心肌耗氧量增加时,主要通过提高冠状窦血氧饱和度来调节
D. 心肌储备功能与冠状血流有关
E. 正性肌力药能增加心肌耗氧
13. [多选题]气的分类主要有( )
A. 元气
B. 宗气
C. 肾气
D. 卫气
E. 营气
14. [多选题]下列激素中,无靶腺的是( )。
A. 生长激素(GH)
B. 催乳素(PRL)
C. 促黑素细胞素(MSH)
D. 促甲状腺激素(TSH)
E.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15. [多选题]引起急性肾衰竭的肾前因素有
A. 休克
B. 严重伤烧
C. 感染
D. 低钾血症
E. 挤压伤
16. [多选题]下列哪些操作易引起喉痉挛 ( )
A. 浅全麻会阴部手术
B. 浅全麻内脏手术
C. 浅全麻刺激咽喉
D. 缺氧时气管拔管
E. 未表面麻醉或表面麻醉不充分时慢诱导插管
17. [多选题]预防休克后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措施有
A. 尽快足量补充血容量
B. 不使用高浓度血管收缩药
C. 保持适当的心排出量
D. 使用高浓度的缩血管药
E. 检测尿量,必要时使用利尿剂
18. [多选题]全麻下恶性高热可能与下列哪些药物有关( )。
A. 琥珀胆碱
B. 甲氧氟烷
C. 氟烷
D. 乙醚
E. 硫喷妥钠
19. [多选题]关于局麻药作用原理,下述错误的是 ( )
A. 阳离子可以透过神经膜的
B. 碱基是发生麻醉效能的主要因素
C. 各种局麻药均出现张力性抑制和位相抑制
D. 膜膨胀学说可解释各种局麻药作用机制
E. 表面电荷学说只限于带电荷的局麻药
20. [多选题]以下哪些是围手术期DIC的特点 ( )
A. 起病较急骤
B. 休克
C. 出血倾向
D. 微血管栓塞征
E. 微血管病性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