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副高级卫生资格考试宝典理化检验技术医学副高职称真题详细答案(X0),更多理化检验技术(副高)副主任技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关于化学分析法,内容正确的是
A. 重量法、酸碱滴定法和氧化还原滴定法
B. 沉淀滴定法和络合滴定法
C. 滴定法和重量法
D. 氧化还原滴定法和酸碱滴定法
E. 络合滴定法、酸碱滴定和重量法
2. [单选题]质量、时间、热力学温度的SI基本单位依次是
A. 千克、秒、开尔文
B. 千克、分、开尔文
C. 千克、秒、度
D. 克、秒、开尔文
E. 克、分、度
3. [单选题]用同一基准物质在15℃及45℃分别标定某酸,发现酸的浓度将是
A. 不同温度下是一样的
B. 15℃时较高
C. 45℃时较高
D. 依赖于基准物质
E. 与温度呈正比
4. [单选题]生活饮用水中氯化物的测定方法是
A. 4-氨基安替比林氯仿萃取分光光度法
B. 亚甲蓝分光光度法
C. 铬酸钡分光光度法
D. 硝酸银滴定法
E. 异烟酸-吡唑酮分光光度法
5. [单选题]用于测定饮用水中微量镉的样品处理,最好的方法是
A. 干灰化法
B. 酸消解法
C. 浓缩法
D. 微波消解法
E. 溶剂萃取法
6. [单选题]巢式PCR与普通PCR相比
A. 普通PCR比巢式PCR敏感
B. 所用酶不同
C. 所用底物不同
D. 模板不同
E. 前者用两对引物,后者用一对引物
7. [单选题]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微量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能降解和消失,说明该水体有
A. 氧化能力
B. 还原能力
C. 自净能力
D. 清除能力
E. 分解能力
8. [单选题]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征浓度是
A. 能产生1%吸收时试样中待测元素的浓度
B. 能产生1%吸光度时试样中待测元素的浓度
C. 能产生1%透射时试样中待测元素的浓度
D. 能产生0.00444吸收时试样中待测元素的浓度
E. 能产生0.044吸光度时试样中待测元素的浓度
9. [单选题]水中砷的测定方法是
A. 水杨基荧光酮氯代十六烷基吡啶分光光度法
B. 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
C. 过硫酸铵分光光度法
D. 双乙醛草酰二腙分光光度法
E. 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10. [单选题]采集河流、湖泊的表面水样可在
A. 岸边取样
B. 距水底的距离10~15cm 处取样
C. 距水面下30~50cm,岸边1~2m,距水底的距离10~15cm 处取样
D. 水面下30~50 cm处取样
E. 岸边1~2m处取样
11. [单选题]在电位分析法中,电极的标准电位是指
A. 参与反应的所有物质的活度等于0时的电极电位
B. 参与反应的所有物质的活度等于1时的电极电位
C. 参与反应的所有物质的活度等于2时的电极电位
D. 参与反应的所有物质的活度等于3时的电极电位
E. 参与反应的所有物质的活度等于4时的电极电位
12. [单选题]双硫腙溶于有机烃类的衍生物中,如氯仿、四氯化碳等,在氯仿中双硫腙的溶解度为
A. 0.3g/L(淡绿色)
B. 0.4g/L(绿色)
C. 0.64g/L(绿色)
D. 1.64g/L(暗绿色)
E. 17.8g/L(蓝绿色)
13. [单选题]测定某河水水样的耗氧量,已知水样的氯化物含量是380mg/L,应采用的测定方法是
A. 酸性高锰酸钾法测耗氧量
B. 碱性高锰酸钾法测耗氧量
C. 重铬酸钾法测化学需氧量
D.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化学需氧量
E. 五日法测生化需氧量
14. [单选题]可以用塑料袋配制的气体是
A. 一氧化碳
B. 苯
C. 臭氧
D. 二甲苯
E. 丙酮
15. [多选题]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的参数改变是
A. 柱长缩短
B. 固定相改变
C. 流动相流速增加
D. 相比减少
E. 柱温改变
16. [单选题]往碘化物溶液中加入氯和四氯化碳,并振荡之,产生的颜色是
A. 棕色
B. 橙色
C. 黄色
D. 紫色
E. 绿色
17. [多选题]在下列因素中,属于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的是
A. 理论塔板数
B. 保留时间
C. 容量因子
D. 死时间
E. 分离系数
18. [单选题]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得尿镉浓度为6μg/L,同时,测得尿中肌酐浓度为1.5g/L。经校正后,尿镉浓度为
A. 3μg/g
B. 5μg/g
C. 7μg/g
D. 4μg/g
E. 6μg/g
19. [单选题]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食品中铅时,国标法规定作为基体改进剂消除干扰的是
A. 氧化铜
B. 氧化镁
C. 氧化镧
D. 氧化锌
E. 磷酸二氢铵
20. [单选题]使用EDTA法测定食物中钙时,在一定的条件下用EDTA进行滴定。这里的“一定的条件”是
A. pH12~14
B. pH10~12
C. pH8~10
D. pH4~6
E. pH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