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正高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宝典临床免疫学检验卫生正高真题答案公布(Q5),更多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正高)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有( )。
A. Ⅰ型超敏反应
B. Ⅱ型超敏反应
C. Ⅲ型超敏反应
D. Ⅳ型超敏反应
E. 以上都不是
2. [多选题]可用于检测IgM类型的RF的方法 ( )
A. 胶乳颗粒凝集实验
B. 速率散射比浊法
C. ELISA
D. 激光比浊法
E. RIA法
3. [多选题]电泳对支持物的一般要求为
A. 不溶于溶液,不导电
B. 吸液量多而稳定
C. 不带电荷,有电渗
D. 不吸附蛋白质等其它电泳物质,热传导度大
E. 特结构均一而稳定,分离后的成份易析出
4. [多选题]酶免疫技术中,对标记酶的要求是
A. 酶活性高,催化底物后产物易于检测
B. 具有可与抗原或抗体结合的基团
C. 不受内源性酶的影响
D. 耐热,耐酸碱
E. 被测标本中无抗酶抗体
5. [多选题]关于IgM的生物学作用描述,正确的有 ( )
A. 能活化补体
B. 是B细胞识别抗原的受体
C. 在机体早期免疫防御中起重要作用
D. 初次免疫接种后首先产生的抗体
E. 大多数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都属于IgM
6. [多选题]自身抗体的检测对于一些疾病具有诊断意义,这些疾病包括
A. SLE
B. 干燥综合征
C. 皮肌炎
D. 混合结缔组织病
E.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7. [多选题]关于毛细管黏度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操作简便、速度快、易于普及
B. 适用于血浆、血清等牛顿流体样本的测定
C. 毛细管中不同部位剪切率不同
D. 能提供不同角速度下的剪切率
E. 被侧液体中各流层的剪切率是一致的
8. [多选题]血气分析仪的气路系统供气方式是
A. 外配气方式
B. 内配气方式
C. 蠕动泵供气方式
D. 真空泵供气方式
E. 压缩机供气
9. [多选题]下列有关放射免疫分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以放射性核素作为标记物
B. 是一种定量检测技术
C. 主要用于检测抗原
D. 最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中的放射性强度与标本中的待测抗原量呈正比
E. 定量分析时需同时作标准管
10. [多选题]关于ABC法正确的是
A. 制备酶标生物素
B. 亲合素和HRP-B的浓度比不应高于4∶1
C. 反应时,游离亲合素作为关键的桥联剂
D. 先按比例将酶标生物素与亲合素混合成复合物,然后直接使用
E. 需制备生物素化的抗体
11. [多选题]细胞内粘附分子的基因及基因表达(mRNA)测定方法有 ( )
A. 原位PCR
B. 原位RT-PCR
C. PCR
D. RT-PCR
E. ELISA
12. [多选题]细胞增殖法适用于下列哪些细胞因子的检测 ( )
A. IL-1
B. TNF
C. IFN
D. IL-2
E. CSF
13. [多选题]关于韦格纳肉芽肿,叙述正确的是
A. 上呼吸道和肺最常受累
B. 可以累及肝和肾
C. 可以累及神经系统
D. 常出现抗PR3抗体阳性
E. 常出现抗MPO抗体阳性
14. [多选题]关于C1q固相法检测非抗原特异性CIC的原理,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是利用循环免疫复合物具有与C1q结合的特性
B. 固相包被的是C1q
C. 加入的是酶标记二抗
D. 根据颜色的深浅来判断免疫复合物的含量
E. 该方法结果的稳定性较好
15. [多选题]血清中可检测到单克隆M蛋白的疾病有
A. 多发性骨髓瘤
B. 巨球蛋白血症
C. 重链病
D. 轻链病
E. 意义不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
16. [多选题]能与B7分子(B7-1/B7-2)结合的是 ( )
A. CD2
B. CD3
C. CD28
D. CD58
E. CTLA-4(CD152)
17. [多选题]下列关于鼠-人嵌合抗体的表述正确的是
A. 鼠IgV区与人IgC区连接
B. 不需质粒载体
C. 连接不同的IgC区可改变生物功能
D. 减低鼠源性
E. 亲本特性改变
18. [多选题]下述关于质控品和标准品的论述均正确的是 ( )
A. 质控品具有含量已知或特性(阴、阳性)明确的特点
B. 质控品和标准品的基质最好与实际标本相同
C. 室内质控物的定值不必溯源至标准品
D. 标准品可以分为一级标准,二级标准和三级标准
E. 理想的标准品应该是纯的
19. [多选题]痢疾志贺菌致病机理包括
A. 易发生菌血症但极少发生败血症
B. 释放内毒素引起毒血症状
C. 释放外毒素引起肠黏膜细胞坏死
D. 细菌侵入肠黏膜下淋巴组织致病
E. 主要肠道病变在结肠,严重时可累及回肠下段
20. [多选题]抑制MAC形成的补体调节因子有 ( )
A. C4bp
B. CD59
C. HRF
D. C8bp
E. H因子